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清朝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是福还是祸

时间:2019-10-12编辑:历史君

   首先,人口的膨胀,加剧了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对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是引发清朝白莲教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非常重要的一个相关因素。

f398f977f427fe01e57ea72d9c4eeb22.png

  一般而言,在清代,人均四亩地可以维持生活。而到1766年,人均土地降到3.52亩,1812年再降至2.19亩。大土地私有制在清代经上百年的发展至乾隆时期,已使土地占有很不平均,而人口的增45多更加剧了人地关系的紧张化,激化了阶级矛盾。


     第二,人口的膨胀,激化了民族矛盾

人口的剧增,使许多汉民涌入少数民族聚居区,与之争夺生存空间,导致了民族间的冲突。


   第三,人口的膨胀,导致了租佃关系的变化。

     由宋代的“逃佃”到清代的“霸佃”,反映了人口增长与土地供不应求这一矛盾发展的历史过程,在宋代,“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末收获间,借代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三之二一)“客[户]虽多而转徙不定。”《宋文鉴》卷106吕大钧《民议》)这就是说,在宋代佃农找到一个雇佣他的地主,找到一份土地耕种还不是一个困难的事。

   而清代则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了,佃农相对土地来说已是供大于求,在这种状况下,地主往往要么增加租额,要么抽回土地,另行高租招佃,引起了佃农的“霸佃”斗争。此外“永佃制”、“押租制”的出现都反映了人口增加,人地关系紧张这一现象。


     第四,人口膨胀导致了失业流民增多与帮会组织的兴盛。

人口增多,劳力过剩,使许多人被挤出固有的乡土沦为流民。这种流民与过去因躲避战乱和灾荒而背井离乡的流民的区别在于,后者可以在战乱平息后和灾荒年景过去后陆续回到土地上重建家园,而前者即使太平盛世和风调雨顺的年景也无家可归。他们分散于各车站、码头、运河口岸、城镇一隅,无依无靠。既不受宗族社会,也不受政府的保护和控制。为了得到集体保护,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生存下来,需要秘密会社这样一种假亲属结构给他们提供保护和互助,因此帮会组织空前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