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施琅背叛了明朝吗施琅是叛徒还是忠臣

时间:2018-12-04编辑:浮泊凉

人们常常有这样的疑问:施琅背叛了明朝难道不是叛徒吗?他收复了台湾,推进了统一中国的步伐,怎么不是爱国的功臣呢?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真的历史情况吧!

施琅(1621〜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自幼生长在海边,少年时代从师学剑,武艺超群。清顺治三年(1646年),施琅与其弟施显投奔郑成功,参加了郑成功领导的武装。由于才干超群,没过多久施琅就成为郑成功最为得力的将领。

不过,战功卓著的施琅不小心触怒了郑成功,结果父子3人都被扣押起来。后来,施琅用计得以逃脱,但他父亲和弟弟却惨遭杀害。1652年,施琅投降清廷,立志打败郑成功,收回台湾,以报家仇。据传施琅在平海卫练兵时,饮用水奇缺,施琅在天后宫焚香求神,天后宫前的苦水井中涌出甘泉,可以满足3万将士的饮水需求,施琅因此立“师泉”碑于井边。

施琅背叛了明朝吗施琅是叛徒还是忠臣

有学者认为,要评价明清之际历人物施琅,首先不能站在明朝的立场上,更不能充当明朝的遗老遗少,要客观地认识到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满族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成员。在此前提下,对施琅作出评价,就会比较客观,比较接近事实。

施琅青年时个性极强,常常与脾性相同的郑成功发生冲突。顺治八年(1651年),施琅因反对郑氏“舍水就陆”的战略方针和强征百姓粮饷的做法,与郑氏产生了尖锐的分歧。次年四月,施琅捕杀了手下一名改投郑成功的清兵曾德,然而曾德原在郑氏军中地位较高,虽一度隶属于施琅部下,无论犯法与否,也无论施琅是否已经解除兵权,施琅都无权擅自将他处斩。

于是,郑成功盛怒之下便将施琅及其父施大宣、其弟施显投入牢中。施琅被捕后竟然奇迹般地逃到大陆,藏在副将苏茂家中,并请人从中调停。但郑成功非但不接受调解,反而派人前去刺杀施琅。行刺失败后,郑成功一怒之下于七月间把施大宣、施显处斩,将施琅逼上了投清之路。施琅得知消息后,遂死心塌地投靠清政府,一意同郑成功为敌。

施琅降清后任福建水师提督。他之所以力主收复台湾,目的是为了祖国的统一,认识到只有使“四海归一”,才能使“边民无患”。后来,他几经周折,拼力说服清廷不可放弃台湾,最终使清廷下决心在台湾设府建制。施琅为实现统一台湾的理想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的爱国思想和行动可以从如下三方面加以评价。

施琅背叛了明朝吗施琅是叛徒还是忠臣

施琅被康熙帝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后,便积极整顿水师,演练军队。这是他当年操练水师的指挥台,位于福建东山县九仙山下。

第一,清朝平定三藩之乱以后,郑氏政权已无恢复明室的可能,只想保住在台湾割据的局面。他们在与清朝的谈判中,多次要求“不剃发,执朝鲜事例”,“称臣纳贡”,“世守台湾”,“照琉球、高丽等外国例,称臣进贡”。他们的这种设想,从主观上看未必是要分裂中国,但客观效果则不堪设想。如果清朝同意郑氏政权的要求,台湾这块自古以来的中国领土,就会在那时从祖国分割出去。而那时的康熙帝正好采纳的是大学士明珠的意见,决定先招抚,招抚不成,再用武力。

于是,在遣使与郑氏代表谈判中,作出了很大让步,即郑氏归顺清朝以后,可以在台湾居住,“保境息民”,但郑氏必须成为清朝臣民,台湾必须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对于这样的让步郑氏政权依然没有同意。不久,郑经病死,郑氏内部彼此争权,政局动荡。这时力主乘胜收复台湾的福建总督姚启圣认为,征台的时机已到,就向康熙帝再次奏请进取台湾,并推荐施琅任福建水师提督。此奏很快得到康熙帝的同意。

从以上史实不难看出,清朝用施琅征台,已不是民族战争的继续,更不是什么明清两个帝国之间的对抗(那时的明朝早已不存在,就连南明诸政权也早已相继结束),而是清朝要么统一台湾,要么允许台湾从中国领土上分割出去。

众所周知,清代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的基础,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施琅正是完成清初统一大业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施琅背叛了明朝吗施琅是叛徒还是忠臣

第二,清军攻下澎湖以后,有人向施琅进言:“公与郑氏三世仇,今郑氏釜中鱼、笼中鸟也,何不急扑灭之以雪前冤?”施琅却说:“吾此行上为国、下为民耳。若其衔璧来归,当即赦之,毋苦我父老子弟幸矣!何私之有与?”他还向郑氏手下的人声明:“断不报仇!当日杀吾父兄者已死,与他人不相干。不特台湾人不杀,即郑家肯降,吾亦不杀。今日之事,君事也,吾敢报私怨乎?”施琅的胸怀可见一斑。

第三,收回台湾后,清廷内部发生了一场针对台湾的弃留之争。许多大臣对台湾的历史、地理缺乏认识,竟然认为台湾地域狭小,得到了不会增加领土面积,失去了也不会有太大损失,就连康熙皇帝也这么认为。

众大臣中只有少数人主张守而不弃,其中包括施琅。在台湾弃留之争中,施琅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决反对放弃台湾,并奏请朝廷设官兵镇守。为此,他还专门给康熙帝写了《恭陈台湾弃留疏》,反复陈述台湾的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指出台湾是关系到江浙、福建等地的要害所在,如果弃而不守,必将酿成大祸。

更可贵的是他高瞻远瞩地指出,如果放弃台湾不守,无论是荷兰人还是叛徒,随时可能乘隙而入,而台湾如果再次被外国侵略者所侵占,那时恐怕后悔都来不及了。在施琅等人的力争下,康熙帝很快改变了原来的主张,决定对台湾设官治理。在施琅的故乡福建省晋江县施琅纪念馆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平台千古,复台千古;郑氏一人,施氏一人。”这是对郑成功和施琅功绩客观、完美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