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清朝时期是怎么祭祀的,祭祀的规矩有哪些?

时间:2018-10-22编辑:浮泊凉

除召见官员和筵客之外,清宁宫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职能,就是其西侧四间也作为宫内举行萨满祭祀的场所,因此也有人称之为“神堂”。萨满教是一种以信奉“万物有灵”为特点的原始宗教现象,也是满族自氏族社会就有的信仰习俗。

萨满教的祭祀分为在山林田野中进行的“野祭”和在住宅内进行“家祭”两类。过去的满族人家住房中,都在西墙正中安设祭祀神位,民间称之为“祖宗板子”,即祭神祭祖的供位,清宁宫内也是如此。在室内西炕中间的墙壁上,设有前挂黄幔的“扬手架”,即是供神之处。

35a950d3926861514883d3de57db7e66.jpg

皇太极时期清宁宫内的祭祀,可分为“常祭”和“大祭”两类:其中大祭是比较隆重的。在民间多是在春秋两季各举行—次,也有只在秋冬季节举行的。在宫廷中,由于不受物质条件的限制,则要更频繁一些,除每月的祭祀外,逢元旦(正月初一)或在大军即将出征作战之前等时候,也都要祭祀,以求得神灵的保佑。

这种祭祀民间称作祭祖祭神,具体礼仪比较复杂,大致分为朝祭和夕祭两个步骤。其供祭的对象,朝祭是释迦牟尼、观音和关羽等神佛;夕祭则是本氏族的部落神和祖先神等传统神灵。清宁宫祭仪的主持者是爱新觉罗皇族的“家萨满”,他们被视为能在神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使者,熟悉祭神的仪式,会演唱神歌和表演请神、酬神的舞蹈。

6d45cdf1369086c752b7078a8c07147a.jpg

祭祀时,他们戴神帽、扎神裙、系腰铃,手持神刀神鼓,颇具原始时代的遗风。其祭祀的过程是先在西炕前的供桌上摆好祭器和糕、酒等供品,由皇帝和其他参加祭祀的家族成员上香行礼,随后是“领牲”仪式,即杀猪献祭。所用的必须是由自家饲养、黑色无杂毛而且无疾病的公猪,将猪绑四腿放在供案上,由萨满用酒或凉水灌进猪耳,如猪摇头,便认为是被受祭之神接受,众人欢喜叩头,这个仪式便称为“领牲”。

如一次不成,则要继续灌酒水或者换猪,直到成功才能进行下面的程序。领牲之后,便可以杀猪煮肉灌血肠。清宁宫内南侧的锅灶即是供褪猪毛时使用的,而北侧两口更大的锅则是用来煮祭肉的。第一次煮肉是把猪按部位卸成几大块,煮好后再按猪的原型摆到供案上,俗称“摆件”;再从每个部位割下少量的肉放在碗内,俗称为“拿件”,由萨满边唱边跳边献祭,皇帝等诸人随之行礼叩拜,随后再把肉切成三四寸的“方子”,用木盘端上。

01bb4fae6a2be9d44fa5ba5407bdcf3a.jpg

参加祭祀的人坐在炕上,用自己携带的解食刀切片食用,而且既不放桌也不许蘸作料,很显然是沿袭狩猎民族野外就餐的习惯。由于这些肉在观念上已是神赐给众人的,所以称之为吃“福肉”。

这种祭礼,在满族人看来特别重要,所以清朝入关后,皇帝也将其带到北京宫中。为了适应祭典的需要,顺治年间还特意按照清宁宫的格局,将北京宫殿的中宫坤宁宫进行了改造。直至1925年逊帝溥仪离开故宫之前,坤宁宫的萨满祭祀始终没有间断过,足见其影响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