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揭露清朝时期三大殿屡遭火灾之谜?是天灾还是人祸?

时间:2018-10-18编辑:浮泊凉

雷神的宠儿:三大殿屡遭火灾之谜

三大殿是紫禁城中最重要的建筑。设计、施工以至建材都是无与伦比的。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后,相隔九个月便被一场大火烧光。到正统六年(1441年)重新建成。而后又在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连续两次火灾。其后重建,每次都要动用全国财力、人力。

似乎老天成心和天子为难,每次火灾都是由于雷电引起,当时无避雷针的科学知识,及中国建筑又是木结构之因,三殿是一组建筑,一失火便延烧无遗,甚至顺廊房一直烧到午门。无论皇帝怎样“修省”,也无济于事。今天看来,这是由于高大建筑缺乏避雷装置和消防设备所致。

根据以上记载,明代除第一次是创建,其他三次全是重建。而清代的四次营建中只有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明确提出“重建太和殿”,以后均是维修。从解放后维修故宫建筑观察所得,清代重建规模须弥座是明代之旧基。大殿与基座相比则显得不匀称。现在的太庙建筑殿与基座却匀称合理。

fb93fb8e33153b9d195b110d275d7e5e.jpg

1644年在明末清初是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是甲申年,李自成的起义军推翻了明代的北京政府,大顺朝仅成立四十天就被满族的清朝所取代。奇怪的是,李自成的登基、清摄政王多尔衮的执政,都没有在金銮宝殿,而是在武英殿举行。

清政府在北京成立是顺治二年,当年的大事之一就是“兴太和殿、中和殿、位育宫工”,工程前后进行了一年半左右。根据这种情况判断,三殿在甲申这年势必有所破坏和损伤,但不会是全部毁坏。顺治二年至三年期间,全国各地抗清斗争非常激烈。清朝刚刚入关,不可能用很大人力和财力进行浩大的工程,也不可能在一年半的时间对三殿进行拆旧建新,充其量不过是一次较大的维缮。

清康熙八年(1669年)和三十七年(1698年)的营建太和殿,已经处于清政权稳定时期,对象征皇权的三殿则根据满族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进行改建。从明代宫殿图和现存建筑对照,三殿的改变并不大。如前所述,把平廊改为夹室,把斜廊改为隔墙,从斗拱看似较明代为精致。那么康熙朝的敕建和重建应属于重大改建或翻建,而乾隆朝则是一次较大的维修。

404e22d137010b92d0cfd9ed6217fdca.jpg

只有太和门是清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载湉举行大婚前被火烧毁。由于当时婚期已定,按照清代制度,作为正式皇后必须经由前朝太和门进宫(按西太后原系由秀女选拔出身,她最初进宫无资格从朝门进入)。清政府下令由北京棚匠(扎彩工人)连夜搭成一座逼真的太和门,转年再重建。所以现存的太和门是故宫最晚落成的一座建筑。

三殿每失一次火都是当时全国性的灾难。永乐十九年(1421年)三殿火灾后,到正统五年(1440年)才重新兴建。《英宗实录》载,“正统五年三月建奉天、华盖、谨身三殿,乾清、坤宁二宫。发现役工匠、操练官军七万人兴宫,六年九月三殿两宫成”。

从施工看时限为一年,但清理和备料却是二十年间的事。《见闻录》载:永乐十九年辛丑,只三殿灾迟之二十一年至正统六年辛酉工方完。仁宗、宣宗、英宗三朝即位时皆未有殿。今日三殿二楼十五门俱灾,其木石砖瓦皆二十年搬运进皇城之物……

明嘉靖朝是火灾最多的时期,除三殿于三十六年(1557年)六月起火外,各处宫殿前后烧毁不下十几处。由于大兴土木弄得“山林空竭,所在灾伤”。嘉靖三十六年火灾,只清理火场就用三万名军工。四十年(1561年)嘉靖帝所居住的西宫大火,为了催建永寿宫,大学士徐阶只好动用建三殿的余材。嘉靖在位四十五年营建无虚日。

a9580c530c5cf0b3ab605f318752096a.jpg

工部员外郎刘魁为了进谏,先叫家里准备好棺木,然后上奏折:“一役之费动至亿万,土木衣文绣,匠作班朱紫……国内已耗民力已竭,而复为此不经无益之事,非所以示天下后世”。于是触怒了嘉靖,把刘魁廷杖之后,又监禁于诏狱。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的三殿火灾相当严重。“六月戊寅,火起归极门,延至皇极、建极三殿,文昭、武成二阁,周围廊房一时俱烬。时帝锐意聚财,多假殿工为名。言者谓:‘天以民困之故,灾三殿以示儆。奈何因天灾以困民?’帝不纳,屡征木于川、广,令输京师,费数百万。卒被中官(即太监)冒没(即贪污)终帝世,三殿实未尝复建也”。(《明经世文编》)

三殿工程在万历朝成为横征暴敛的象征。火灾后三十年到天启七年(1627年)才完成。原来说被太监贪污几百万两银子,那么工程本身耗费又是多少?《春明梦余录》说:“(天启)七年八月初二日三殿工成。共用银五百九十五万七千五百十九两余。”

但《明史·食货志》载:“三殿工兴。采楠杉诸木于湖广、四川、贵州,费银九百三十余万两。征诸民间。”看来这笔消耗无法统计,因为军工并不出钱,而采集木材又是征之于民间。即便如此,若单以采木的九百多万两来算,也相当于当时八百多万贫苦农民一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