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鸦片战争中英军力对比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时间:2018-09-27编辑:梓岚

事实上,我们今天所说的鸦片战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概念,是指英国国内投票通过对华动武之后,英国正式派军舰攻打广州然后北上,最后一直到《南京条约》的签订。而广义的鸦片战争概念,则是从1839年的九龙山之战开始,一直到1856年因“亚罗号事件”而引发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现在史学界所公认的,是将1840年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然而第一次鸦片战争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概念是指从1840年英国军舰攻击广州开始到《南京条约》的签订,广义的概念则包括九龙山之战、穿鼻海战和官涌山之战。

作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揭幕战,九龙山之战、穿鼻海战和官涌山之战的胜利,完全出乎了英国人的预料。清军虽然武器落后,但由于林则徐事先部署得当,战备工作做得很充分,因此让义律想要以武力使林则徐改变条令的想法落空。

我们今天都认为,当年的那场鸦片战争之所以会败给英国人,直接的原因是我们的武器不如英国人,然而透过九龙山、穿鼻和官涌三次与英国人交锋全部获胜来看,大清帝国后来落败,武器落后似乎并不是唯一的原因。之后鸦片战争正式爆发后,装备更加精锐的英国军舰也没能在林则徐把守的广州占到便宜,只是北上之后才逐渐显露出两国的军力差距。

因此在介绍这场将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鸦片战争之前,我们先来对比一下中英双方的军事实力,看一看双方到底有多大的差距。因为只有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才可以站在一个更加公正的角度,去分析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1840年4月7日,决定中国命运的时刻悄然到来。经过三天的激烈辩论,英国议会举行了是否对华采取武力措施的最终投票,结果是二百七十一票赞成,二百六十二票反对,对华动武议案通过。单从票数上看,主战派似乎并不占优势,然而这其中有英国两党之间互相牵制的因素,并不能说明英国有将近一半的人不同意对华动武。

从议案通过那天起,英国政府就开始组建所谓的“东方远征军”,陆续抵达中国,从军队的直观数量上看,可以说英国人简直是陷进了中国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当时清军的数量约有八十万,英国远征军包括后来逐渐增派的人员最多达到两万人,比例为四十比一。

但是清军的军事素养很差,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兵不满员。在那个还没有完全脱离冷兵器作战的时代,兵员对于大清帝国十分重要,可是当时大部分地区清军的花名册上都是空额,尽是弄虚作假,为了应付点卯,临时招募人员顶替。

二、兵员成分复杂。当时清军的兵员可谓是瓜子儿嗑出来臭虫—什么人儿(仁儿)都有。放牛的、鞋匠、裁缝、地痞流氓等应有尽有。当兵吃粮雇人出操不再是秘密,清朝初年,八旗军入关时那种尚武精神早已经荡然无存。当时在西方人的眼中,清军士兵不过是一群肮脏不堪、面似乞丐的穷苦人。

三、纪律松弛。出现上述两种情况,就必然会造成纪律松弛的现象。而且纪律松弛还不仅仅是体现在日常的操练上,很多士兵日常吸鸦片、嫖娼、抢劫、经商,等等,什么都干。例如道光十二年(1832)时,朝廷镇压粤湘桂边界苗民起义的一千名士兵中,竟然有二百名因吸食鸦片而被遣返。又如道光十四年(1834),驻守广州的清军,公开在洋行前的人行道上吸食鸦片。英国人评论说:清军是一支在陆地上全无能力的军队。当然,英国人的这种评价除了是建立在清军素养很差的基础上之外,另一部分原因则是,他们看到清军当时还是停留在冷兵器时代的作战观念中,这对于军事装备已经迈进工业时代的英国来说,无疑是极其落后的。

说完军队素养,我们再来看看西方人眼中的清军落后的武器装备,在当时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除了刀枪剑戟等冷兵器依然是当时清军的常规装备之外,清军也装备了一些火枪和大炮。火枪主要是鸟枪和抬枪,都是用火绳发火。鸟枪长六点一尺,重六斤,长短不一。抬枪比鸟枪更大更重,十二、十三到三十多斤不等,再重的就叫抬炮。

关于抬枪的发射操作方法,《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中是这样记载的:

长七尺五寸……木鞘长五尺,距鞘梢尺余,凿通一孔,上穿皮带,又一人将枪安于肩上,双手勒定被带,又一人将枪尾托空,看准钩发,可发三百余步,吃药二点三两,铅子重五钱,可装五个。

从上述记载来看,抬枪是一种比较笨重的武器,而鸟枪却也轻便不了多少。鸟枪的射程稍微小于滑膛枪,抬枪倒是能超过,但速率和命中率都不如滑膛枪。鸟枪射击速度为每分钟一发以上(以上是个大概念)。另外,清军的火药质量很差,为黑色火药,不仅力量小,而且影响射程,再加上火药粗细不均,也大大影响了射击的速度和威力,枪管炸裂事故亦时有发生。

反观当时英国军队,枪支方面一律配备滑膛枪,采用燧石发火,一次可以发射三十发子弹,射程为三百码(约270米),瞄准射击距离不超过一百码(约90米),每分钟可发射二点三发子弹。火药质量方面,当时西方虽然还没有出现无烟火药,但在黑色火药的制作技术上有了很大改进。例如道光二十一年(1841)末,原福建水师提督陈介平用购得的英国火药放在中国鸟枪中试射,经过射程计算,发现比清军的枪支射程高出四倍。后来用经过改制的火药在江南、广西等地清军的鸟枪中进行试验,射程达到了二百六十码(约250米)。#p#分页标题#e#

总的来看,清军使用的枪支和英军使用的燧发枪相比较,鸟枪射击目标所使用的时间比燧发枪多一倍,而且射杀范围小。如果同样射击一百米远的相同目标,鸟枪比燧发枪要多用二至三倍的弹药。因此,从枪支的性能上来看,可以说英军已经领先了清军一个时代。

除了枪支这种轻型武器外,双方需要对比的还有重武器,那就是大炮。当时清军大炮数量虽然不少,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弹药爆炸威力不够和命中度不高。事实上这两个问题的存在,就相当于说一辆自行车除了车铃铛不响之外,其他没有不响的地方一样,这是最致命的问题。因为对于大炮来说,弹药威力和命中率无疑是最重要的。爆炸威力差源于火药质量,而精度不高则主要是因为火炮机动性能差,炮身重而且缺乏炮架。反观英军的大炮,在铸造、发射炮弹、炮膛精度和炮弹质量方面全都优于清军,占有绝对的优势。

在鸦片战争中,英国的进攻来自于海上,这场战争在某种程度上说主要是一场海战,因此水上力量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战争的胜负。英军当时的海军是世界最为强大的。早在16世纪末,英国人为了适应对外贸易和海外殖民掠夺的需要,就开始特别重视海军的建设。前边我们说过英国在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以及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后,事实上就已经成为欧洲的头号海军强国。再经过18世纪与法国的多次较量后,彻底将法国势力从北美和亚洲排挤出去,进而成为称霸世界的殖民霸主,因此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鸦片战争爆发的十三年前,英国首先将蒸汽机装置在现代军舰上,使军舰可以不受风向和水流的影响,进而加快了航速,增强了其机动性。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不长时间里,英国的大型战舰已经有二至三层夹板,分别可以配备七十至一百二十门火炮,有可发射三十二磅实心弹的加农炮,也有可发射爆炸弹的大口径加农炮。至于数量方面,以1836年为例,当时英国已经拥有大小战舰五百六十艘,而且有着丰富的海战和登陆作战经验。

反观清军的海军力量,如果用一个数字来概括的话,可以说就是零。中国的海岸线当时虽然长达一万八千公里,清政府虽然也建立了内海和外海水师,并在少数口岸筑有炮台等防御工事,但当时的水师主要任务在于防止走私和缉捕海盗,而不是能赢得一场海战的胜利。因此在战船的制造上,不是考虑如何在海上作战,而是考虑如何更适于追捕走私船和海盗船。

进入19世纪后,西方世界都在大规模地发展海军,清军的外海战船虽然多达八百九十多艘,数量远远超过英国,但质量和英国相差甚远。首先舰船体积很少有超过三百五十吨的,而且通常只装备二至四门大炮,大炮还被固定在炮位上,没有瞄准设施,在波浪四起的海面上,射击准星毫无把握,甚至遇到大的风浪船就会沉。当时客观的现实是,与西方世界的海军相比,清军水师根本无法保卫大清帝国的海疆。

从战术角度而言,清军的落后也是全方位的。当西方世界已经进入工业时代,清军的作战习惯却仍停留在中世纪乃至更为遥远的年代,列阵时冷热兵器混用,配备比例火器占百分之五十,排列顺序是火器在前,冷兵器在后。由于列阵密度大,在战斗中难以机动和发挥火力。而英军作战则采用的是“线式”战法,战术运用灵活,便于机动迂回作战,也能充分发挥火器的威力,达到最有效的杀伤—平均可以高出清军六至八倍。

通过军队素养、轻型武器、舰船火炮以及战术等一系列的对比,清军都远远落后于英国人,因此表面看起来,似乎后来的鸦片战争清军战败是一种必然。然而九龙山之战、穿鼻洋海战和官涌山之战三场前哨战的胜利,却又印证了落后未必就挨打的道理,至少在这三场战斗中,清军的表现远不像后世的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不堪,换句话说,英军虽然全方位领先清军,但并非没有薄弱之处。

通过三场前哨战的过程来看,英军明显兵力不足,前边也说过,就算鸦片战争正式开打后,英军远征来到中国的最多也只有两万人,而且其中还有很多雇佣兵,雇佣兵的战斗力和对战术的掌握理解与把握方面明显要差很多,因此英军整体在战斗力上不平衡,这也就决定了英国远征军并非无懈可击。事实上正是因为林则徐备战工作做得充分,使得英国人战斗力不平衡的弱点被放大,最终取得了三场前哨战的胜利。

英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虽然武器先进战术领先,但英军毕竟是劳师远征,因此路远和大海的局限性对他们的影响很大。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对英商采取断绝供应的做法,已经使得义律陷入了绝境,这也是义律决定采取武力措施的原因之一。就算是英军的供应补给有东印度公司作为支撑,但也仅仅是比英国本土距离近一些,在当时,运送来自东印度公司的补给也需要很长时间。而且英国人虽然船坚炮利,但其优势主要还是在海上,后来的事实证明,离开了海上军舰的英军深入内陆后,其作战力量明显大打折扣。他们只能将战局控制在靠近沿海一线附近,甚至是只能集中在江海沿线的一个或几个点上进行作战,想要全线开战,对他们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从总体上来看,英军占有优势,但并非无懈可击;清军虽然全面落后,但占据天时、地利、人和,而且三场前哨战的胜利也证明了清军有打胜仗的能力,至少从狭义的鸦片战争这场纯粹的战争角度而言,清军并非注定就是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