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道光帝最后做的努力

时间:2017-09-26编辑:历史狂流

鸦片战争的失败,《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于想有所作为的道光皇帝的打击是沉重的。

两年多的抗英战争,以清王朝的失败而告终。道光作为一个大一统帝国的君主,一向以天朝的体面和个人尊严为重的,在如此屈辱的战败签约后,陷人了懊丧悲痛之中,一时还很难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所以朝政一度显得消沉。

但道光毕竟是一个勤政图治的皇帝,鸦片战争的失败,使道光对清王朝的军事力量有了一个较为实际的了解。为了王朝的巩固,道光着手整顿各地防务,加强防御力量。

在他在位的最后八年中,他在悲痛中没有苟安偷生,而是为图振兴做了最后的努力。

道光在鸦片战争中看到清王朝防务废弛的一个原因是“泥守旧制”,多少年来一切遵照“祖宗成文”,从不改变,所以整顿防务首先革除旧制中的积弊。

第一,整顿海防。道光着重整顿海防水师,是吸取了鸦片战争由于海防废弛而导致失败的教训;重视海上防御人侵的战备,改变战前重陆上、轻水上的旧制,是道光重振海防而采取的措施。

他对陆路、水师、船舰、枪炮,以至战略战术等等,要求有关大员以实战为原则,加强整顿设置,特别强调“不可拘泥旧章、徒饰外观,以至荷名无实”他从战争中淸军暴露出来的船小不坚、炮旧不利的情况,提出“总以造船制炮为要”。

道光把奕山提供的仿照美利坚兵船制造的船样、酌照英国中等兵船式样制造的船图样,分别寄给福建、浙江海防察看仿制;并让捐献“坚实得力”船只的在籍郎中潘仕成负责造新式战船,“断不许令官吏涉手,仍至草率偷减。所需工价,准其官为发给,并不必限以时日,俾得从容监制,务尽所长”。

除了制船制炮以外,道光还强调了加强对水帅将领的选拔和士兵的训练。为了弥补水师将领的不足,他准予以“陆路将领内酌保游击、都司各一员,千总、把总各二员”,带赴洋面,训练一年,用于充实水师;对原有水师将领中一些不能胜任者,进行调整;有才干的予以提拔。

鉴于以前弁兵只习弓马,不习水务枪炮,造成作战中不得力的状况,道光提出“水师弁兵,自以讲求驾驶舟楫,辨识风云沙线,熟识鸟枪火炮为要务”。

第二,训练军队。道光认为“地利不足,应以人事补之”, 船炮再好,要人去驾驭。因此,在战后整顿防务的三大任务,练兵、造船、设险中,把练兵放在了重要位置上,以练兵为第一要务。

练兵首先是精选兵士,裁汰老羸。道光希望清军通过训练能 “悉成劲旅”。

而士兵的训练内容,重点放在枪炮的使用上,要“施放有准”。其次是战术训练,要做到有勇知方。道光还提出了“速战阵式”,他命令讷尔经额进行训练。这种阵式的安排是:用五百斤铜炮六十尊,设在速战阵头层,三十斤铜炮一百尊,设在二层,有炮车推挽,炮架支放,轮转装药、连环套打。这种阵式体现“厚集兵力”(火力),“层层设防”。

第三,改革章程。道光在战后强调要在军备的各个方面拟定善后章程,就是把革除旧弊、拟定新规的措施具体列条成章,作为制度固定下来。

这对改革清军防务体制有着积极的意义。今以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九月三日军机大臣穆彰阿等奏议的浙江善后事宜为例,即可看出其中的端倪。

一、改提标左营兵丁为外海水师;二、镇海营改隶提督管辖;三、移昌石营都司驻石甫,再添兵力;四、改乍浦营参将为副将,并添兵丁;五、海盐县之澉浦地方,添设外海水师;

六、 海宁州添设内河水师;七、添设弁兵,即在本省各营裁拨;八、通省陆路兵丁,选十分之三,专习火器;九、乍浦驻防旗兵,专习陆战(实际上是撤销了乍浦水师);十、 水师以巡缉为操练;

十一、 水师各镇照例出洋统巡,并按期会哨;十二、提督每年亲往沿海各营校阅兵技;十三、巡抚每年亲赴乍浦等处,校阅兵技;十四、水师额设战船,俟同安梭船造成,试验后按营分设;十五、钱塘江内,添设船只,只习水战;

十六、水师营内招募善于泅水之人,教习兵技; 十七、修复招宝,金鸡两山及乍浦等处炮台;十八、镇海、乍浦后路添筑炮台,并将海宁州、凤凰山炮台,移建山下;十九、海宁、海盐交界之谈山岭,建筑石寨,并修炮台;二十、沿海城寨,择要修复;

二十一、酌减马兵,节省经费贴补各兵赏项;二十二、演习枪炮、添置火药铅丸;二十三、添置炮位,初制机械;二十四、修建各工分别动款,并劝谕捐输。

浙江的善后事宜,实际上涉及了有关体制方面的改革,除了有关浙江地区本地特点以外的条文,其他各条实际上成为战后各地善后事宜的依据。

道光对这二十四条十分赞赏。他在要求内阁、军机处落实执行时说:“浙江善后事宜二十四条内提督每年亲往沿海各营校阅兵技,并巡抚亲赴乍浦考核二条,著闽浙总督明察暗访,如该提督、巡抚视为空文,并不届时亲往,以至日久废弛,即著该督指名参奏。”如果总督不予参奏,一旦发觉,就“一并惩处,决不宽贷”。

就这样,在鸦片战争之后的八年中,道光在悲愤之中,力图挣扎着改变一下国力衰败的局面,但总的来看,他下达的有关谕令,采取的所有措施,仍然是在旧体制内搞一点“亡羊补牢”之术。

由于当时清王朝经济水平低下,不懂近代科学技术,加之政令不通,官员腐败,这些计划的成效并不显著。

下一节:道光帝立储 谕书上为何写两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