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明朝建文帝的下落终有说法了!

时间:2017-03-14编辑:梓岚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太祖朱元璋之孙,太子朱标之子。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七十一岁的朱元璋去世。由于朱标已死朱元璋便让二十一岁的朱允炆继承皇位。

此时的燕王朱棣早已怒火中烧,他早年随父亲东征西讨,为大明王朝的四方安定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洪武三年,朱棣被封为燕王,负责统帅重兵,驻守北平,以防蒙古骑兵进犯。早年,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朱棣无话可说,但是太子已死,朱元璋还是没有立他为太子,这让朱棣心中早已不满。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借口发动了“靖难之役”。

朱棣攻破南京之后,皇宫发生大火,朱棣便下令搜捕建文帝朱允炆,但是怎么都没有找到他。而关于朱允炆的下落,在历史上始终是个谜团。

关于建文帝的生死之谜,大家比较认可的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自焚说。传说朱棣攻入皇宫后,朱允炆自知难逃一死,于是便带着他的皇后马氏跳入火中自焚。但是这种说法只能算是一种简单猜测,没有太大信服力。

第二种是出家说,说是建文帝并没有死,而是逃出南京,到了贵州的一个寺庙当了和尚。据说,在燕王朱棣围城之后,建文帝自知无法逃脱,为防被俘受辱,建文帝决定自尽殉国。这时,突然有一个太监跑了过来,他告诉建文帝,太祖皇帝临终前曾经交给他一个密匣,并叮嘱他如果皇上遇到危难,可以打开匣子。

建文帝听后,急忙命这个太监取来密匣,打开一看,里面装有三套袈裟,三张度牒,一把剃刀,三张度牒上分别写着应贤、应能、应文三个名字。应文指的是建文帝朱炆,应贤、应能分别是指建文帝的心腹近臣杨应能、叶希贤。匣中还有一封信,上面写道“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建文帝一看,便明白这是太祖皇帝早就预料到自己会有今天,传此密匣,告知自己剃发为僧从密道出逃保命。按照密匣的指示建文剃发做了和尚,从鬼门逃出宫去开始了浪迹天涯的游行四方的僧人生活。

有人甚至还找到了建文帝出家后的隐居之所,贵州安顺平坝县境内的高峰寺。 据《平坝县志》记载:高峰山寺内斋堂地下有一个藏身洞,洞底有一块石碑上刻有“秀峰肇建文迹尘知空般若门。”的铭文,此外,寺中的另一块石碑上刻有开山祖师秀峰收留建文帝的经过。以此,后人推测此处就是建文帝出家之后的归宿之地。

而第三种就是比较流行的隐居说。建文帝从南京城逃出之后,辗转来到泉州,流落到海外,后来明成祖继位之后,派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寻找流落海外的建文帝。 传说,建文从密道中逃出京城之后,见前往北方的道路大都被燕王的军队围阻,因此不得不化妆南下,辗转来到武昌罗汉寺。罗汉寺的住持达玄和尚,看过建文帝的度牒后,赶紧将建文引入寺中躲藏。

过了一段时间后,建文帝等人见此处易于被燕王的人发现,他们又在达玄和尚的指引之下做船前往泉州开元寺,然后辗转逃到海外。据《泉州开元寺志》记载,当时泉州开元寺的住持念海和尚正是罗汉寺住持达玄和尚的弟子。建文帝来到泉州开元寺之后,便隐匿寺中,派人寻找出逃海外的机会。终于有一天,他们坐上了一个阿拉伯商人的货船,随行来到印度尼西亚的苏门达腊岛,开始在此隐居。

据说,当地的华人,至今仍在每年农历五月十六建文帝登基那天,举行隆重的拜“皇爷”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