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大清第一诤臣为何被慈禧逼得上吊?

时间:2017-03-13编辑:历史狂流

中国的读书人总是有一股死脑筋,他们有自己的信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知必死,却甘用自己的生命搭建通向真理的道路。以前有文天祥、陆秀夫、杨继盛,在清朝也出了一个这样的大臣,他叫吴可读。

吴可读,甘肃兰州人,天资聪颖,喜爱读书,奈何家境贫寒,中举以后凑不起进京赶考的费用,不得已在书院当了十五年的老师。他是个直言坦荡的大臣,在御史的岗位上,他弹劾满族将军成禄杀良冒功,因言语激进被贬三级。官复原职后,他性格依旧不变,最终因尸谏慈禧,青名留名。

当时同治皇帝刚死,虽然还没有诞下子嗣,但皇后阿鲁特已经怀有身孕,一旦诞下龙子,他将继承大统,成为大清的统治者,随之阿鲁特和慈安太后的地位也会水涨船高,但慈禧则会失去“皇太后”这称号所带来的权力和荣誉。慈祥知道如果自己不采取措施的话,那么她一直以来的努力都会付之东流,很可能会被之前那些太妃一样打入冷宫,这是品尝到权力滋味的慈禧不能接受的。

当慈禧决定下权力维系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之时,祖制被她抛到了一边。她不择手段地采取任何手段克服一切艰难险阻,让一切按照自己的意愿运行。她立刻派遣宠信的太监去离间,不让溥伦和恭亲王联合,除荣禄的军队防守以外,她还火速调遣李鸿章的淮军进京,准备和谈不成,就把王公大臣控制起来。

准备得万无一失的情况下,她召集大臣在养心殿开议政会议,在她的淫威之下,以七比三的票数通过了由醇亲王的儿子载恬继承帝位的提议。溥恬是慈禧的子侄辈,在他未亲政之前,她又可以以皇太后之名统治这个帝国。

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压制阿鲁特皇后,慈禧又以两宫太后的命令下了一道诏书:大行皇帝无子,不得已立载恬为帝,并将他过继给咸丰帝;待载恬产子以后,可过继给同治帝,承袭大统。得知这消息,皇后阿鲁特近乎绝望,她和她肚子的儿子已经失去了最后的希望,带着愤恨她吞金自尽。

阿鲁特去世以后,朝臣们议论纷纷,皇帝继嗣问题及慈禧违背祖宗家法的行为成为朝臣讨论的焦点。一个满族的大臣首先站了出来,他率先上书:”朝廷应将继承大事明文规定,以示天下,新帝产子应过继过大行皇帝同治,使其承袭大统,大行皇帝不可无后。在他的影响下,众多爱国人士纷纷上奏劝诫。

慈禧被这些人的言论搞得非常烦躁,她在奏折中批复:“前降旨俟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粥大行皇帝为嗣,业经明白宣示,中外咸知。兹据内阁侍读学士广安奏请饬廷臣会议,颁立铁券等语,冒昧渎陈,殊堪诧异,广安著传旨申饬。

八国联军进入紫禁城

在慈禧太后的淫威之下,而且当时立嗣已经成为事实,大局已定,即使再反对也改变不了什么。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们习惯各自行事,相互猜忌,很难团结一致。一片议论之声便平定了下来。此时,只有吴可读站了出来,他坚定不渝,坚持要慈禧颁下明旨确认立嗣问题。在多次上奏无效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极端的方式,以死劝谏。

在上奏之前,他详细安排了自己遗体该怎么处置,尽量不牵累家人及朋友。明知必死,却为不可为之为,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他在遗折中写道:“大行皇帝宾天后四年内,期望两宫太后能顾念大臣们关于立嗣的意见及建议,能够再次降下谕旨,确认皇位的继承问题,来慰藉同治的在天之灵”。上完这最后的奏疏后,他在同治大葬的的日子,自缢于同治皇帝陵墓旁。

慈禧西逃

吴可读的死激起了当时朝臣们的热血,他们联合起来,再次上书慈禧要求确立皇帝的继承问题。吴可读的死及造成的影响超出来慈禧的想像,在舆论的压力下,慈禧方知民意不可违,于是下达谕旨称一定会考虑吴可读请求为同治皇帝立嗣的要求。这是一次用生命换来的惨胜。

吴可读的死对慈禧影响很大,后来八国联军入城,慈禧西逃,经常跟身边的人说起吴可读,说当时如果自己如果当时能听他的建议,也不会造成这么大的错误,并表示为自己之前的错误懊恼不已。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忠臣已逝,大清也不可救药!后人应该铭记这个尸谏的爱国者!

返回大全页慈禧太后生平事迹大全 揭秘慈禧身上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