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淮海战役:黄百韬麾下数十万大军为何会兵败?

时间:2016-12-08编辑:梓岚

与进攻时的果敢坚决相称的是,解放军各部在依托河流阻击的时候同样是英勇顽强。为解黄百韬兵团之围并企图“聚歼”解放军主力,蒋介石调集各路人马驰援徐州,这其中以黄维的十二兵团的执行命令最为坚决。然而,黄维虽救援徐州心切,却先得突破中原野战军在其前进道路上依托等涡河、浍河布设的层层防线。电影《集结号》里那场小煤窑之战正是无数中野将士在阻击黄维兵团时浴血奋战的艺术浓缩。

宿县一失,徐州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败亡命运就此注定。

战区内的道道河流的确造成了第七兵团逃跑不成和十二兵团救援不力,但还有比这更为致命的,那就是宿县丢了。随着济南、开封、海州与连云港等外围要点的相继丢失,徐州向南的津浦铁路便成为徐州“剿总”所辖部队的唯一陆上通道。而宿县北距徐州75公里,南距蚌埠90公里,不仅扼二者之要冲,更因囤积了大量的弹药粮秣而成为徐州“剿总”的前进补给基地。如此兵家必争之地,其守备却极为空虚。如此天赐良机,解放军当然要大加利用。随着宿县的丢失,国民党军的战役布势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原来的一点(徐州)两线(津浦铁路与陇海铁路)所构成的“十字架”布局变成了 “一条死蛇”。近八十万大军被解放军分割成碾庄黄百韬兵团,徐州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兵团,蚌埠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和遭到层层阻击的黄维兵团,完全形成一个被动挨打的态势。

杜聿明也没跑掉。

杜聿明往哪里逃与村落攻防战

当黄百韬兵团在碾庄覆没之后,尽快围歼黄维兵团就成为战役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这时候,华野代司令员粟裕在全力配合中野部队作战的同时,密切关注徐州之敌的下一步动向。据他分析,此时的徐州守将杜聿明虽然有固守和突围两个选择,与坐而待毙相比,徐州守敌很可能会弃城而逃。而这一选择虽然更有利于解放军,问题在于,杜聿明一旦决心突围的话,会朝哪个方向突围呢?于是,粟裕站在对手的角度,在综合考虑了战区地理条件之后,为其设计了三种出逃方案:先沿陇海路向东逃至连云港,然后渡海而去,但受限于码头、船只的缺乏,短时间内运作三个兵团几十万人员、装备不大现实;向南走两淮、苏中转进宁沪,也行不通,这条路上河川纵横、水网密布,尤其不便大兵团、重装备行动;那么,沿着津浦路西侧绕过山区南下又如何呢?这倒行得通,这里“地形开阔,道路平坦,距黄维集团又近,可以同李延年、刘汝明两部相呼应,南北对进,既解黄维之围,又可集中兵力防守淮河。”就这样,粟裕很快做出了针对性的部署。于是,杜聿明的三十万大军没多久就被围在了陈官庄。

被围之后,国民党军企图集中兵力与火力对付解放军的进攻。

既然逃跑不成,那就作“困兽之斗”。这是黄百韬、黄维还有杜聿明的不二选择。这几个人自被围之时起,便下令部队依托星罗于黄海平原之上的村落实施坚守防御,企图凭借为数众多的美械枪炮与高度集中之兵力对付解放军即将到来之攻击。防御阵地很快被修建起来,其火力密度据说达到了“每隔百米左右一挺机枪(冲锋枪)” 的地步,阵地之外还有大片因高杆庄稼被收割而形成的开阔地。确实是易守难攻!不过,这些 “硬核桃”非但没有咯掉解放军的几颗牙,反而被其抡起的重锤一一砸碎:

电影剧照。土工作业和飞雷成为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军阵地的利器。

为了避免部队在毫无遮蔽的开阔地带遭敌优势火力杀伤,解放军采用了“土行孙”战术。即通过近迫作业的方式缩短冲击距离。具体做法是:当天色渐暗之后,先用机枪封住敌人的火力点,战士们每人相隔五步,卧倒在敌人工事之前,迅速挖掘成一个卧射工事,再依序深挖成跪射、立射工事,然后再向前挖,相邻两人互相打通。天亮之后,躲在工事后面的国民党军官兵惊恐地发现,前一个白天还存在的宽达成百上千米的开阔地一下被压缩到了三五十米,而解放军那些不断向前延伸的战壕就像一条条绞索一样围了上来。当攻击号角吹响之后,无数的“飞雷”又从解放军阵地之后腾空而起。这种用汽油桶做炮管的炸药抛射器威力惊人,而被这种武器弄清情况后,国民党军称之为“没良心炮”。其所落之处,碉堡战壕被夷为平地,人马都会被炸上半空。很多被炸倒的人身上找不到任何伤口,却七孔流血,活活被震死了!

就这样,淮海战场的八十万国民党军灰飞烟灭了。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无数农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几句题外的话

正如前文所言,同样的河湖港汊,既可以关闭国民党军的逃生之门,也可以为解放军阻敌前进提供天然屏障。显然,“不占地利”并不能成为国民党军覆灭之借口。杜聿明、黄百韬都是国民党军中的能战之辈。当许多论者在为交战双方的战略得失、指挥高下而争论不下之时,笔者在分析完地理因素之后,更倾向于从另一个方向来看待这场战役之成败:不能忽视那几百万推着小车冒着炮火前进的农民!得民心者得天下。淮海战役第三阶段,支前民工达到了参战部队的9倍。决战淮海期间,胜利的天平早已倾斜到共产党一方了。正所谓在德而不在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