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村民为红军伤员“找4个鸡蛋”

时间:2016-10-24编辑:梓岚

给大家讲一则关于红军的故事。
10月20日,吴起县白沟洼村附近山上,老团长王开湘迁坟于此,宗廷彦替父亲来看望他。不久后,老团长的墓将迁至当地烈士陵园。

1935年10月19日,经过11个省的长途跋涉,1万余中央红军在陕西延安吴起县胜利会师。“吴起县”缘起战国时魏国大将吴起。他曾带兵在此戍边23年之久。

初到吴起,不少红军士兵曾感叹,原来这里也是军事要塞。10月21日7时,吴起镇“切尾巴”战役打响。吴起县纪念馆原馆长吕军说,这场战役切断了长征途中一直甩不掉的“尾巴”。200余名红军士兵在战争中牺牲。

其中,有一位伤重牺牲的老团长,让吴起镇白沟洼村村民宗世喜和儿子宗廷彦接力守护80年。他曾为受伤团长翻山越岭寻找鸡蛋;曾在60余年间,定期到墓前看望老团长;并曾多次为团长迁坟奔走,让他能“站得更高”。

老团长弥留之际想吃炒鸡蛋

在宗廷彦记忆中,父亲宗世喜曾无数次讲起受伤的红军团长。“他常常念起,说团长伤势很重,想吃鸡蛋,最后帮他找到4颗”。

但他未曾从父亲口中确证团长姓名。20年前,时任吴起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彪也曾被宗世喜的故事吸引。他告诉记者,通过查阅资料,并向多人核实,证明牺牲的团长名为王开湘,是中央红军红四团团长。

刘彪讲起团长的外号,一字一顿,“他是开路先锋团团长,外号叫‘双斧将军’,手拿两把斧子,遇到打仗没有子弹,拼刺刀的时候,会拿起斧子与敌人血战。”

1935年10月,红军来到延安吴起镇白沟洼村,宗世喜是村主任。村内彭门沟设有一所部队医院,住着几名伤员,包括吴起镇战斗中红军团长王开湘。吴起县文史馆负责人黄永旺说,当时团长伤势很重,已无法自己行动。

宗世喜从警卫员口中得知,已“奄奄一息”的老团长想吃点炒鸡蛋,希望他去老乡家买点。

这份嘱托让宗世喜有些犯难。宗廷彦回忆,那时候,当地的生活条件差,一个村子也没几户养鸡。而且,已至冬天,鸡根本不下蛋了。但老团长的期盼让宗世喜一刻也不能停歇。宗廷彦说,父亲当下决定,即使跑遍附近村庄,也要找到鸡蛋。

这一跑便跑了一整天,十几个村子,几十公里。

原本山上只走毛驴等牲口的路,宗世喜想都没想,便踏上去。宗廷彦说,父亲赶着时间,去对面村子便直接翻山。那真是羊肠小路,有的路最多就是一米宽,旁边就是悬崖,“没走过的人甚至不敢走”。

但对宗世喜来说,这些路并不陌生。红军来到白沟洼后,他曾随同林伯渠多次往返山路,到附近村庄买粮食、蔬菜和羊。

时任司令员的彭德怀也曾对他说,你是村主席,请你给中央红军帮忙解决生活困难问题,等我们把东北军、西北军和民团土匪都消灭了,再没人骚扰,你们就能过上好光景。

宗世喜一个村接着一个村,挨家挨户询问。他向老乡们转述,“有个受伤严重的红军团长,特别想吃鸡蛋。咱们这有没有,他们拿钱买点鸡蛋。”直到天黑,他仍一无所获。

宗廷彦仍清晰地记得,父亲最后在黄地沟村,找到4颗鸡蛋。“绕了一大圈,终于在对面村子找到了”。

60余年看望“老团长”从未间断

找到鸡蛋后,宗世喜立马跑回部队医院,4颗鸡蛋被做成一碗炒鸡蛋端到王开湘跟前。他被扶坐起来,宗世喜听到微弱的声音:“谢谢你”。但团长已伤致吞咽困难,一个鸡蛋也没吃下便牺牲了。

弥留之际的王开湘令宗世喜心酸落泪。王开湘牺牲后,红军战士将其掩埋在村旁沟边,并在墓地上写下铭文。红军离开时,牺牲团长的警卫员牵着团长生前所骑的大灰马,一步一回首,哭着离开了吴起。宗廷彦回忆,父亲曾数次讲到这个故事,每说到这里,甚至泣不成声。

在他的记忆中,每年过节,除了陪伴家人,父亲还要去看一个人。他会独自来到团长坟前,烧点纸。父亲常说,“红军来咱们沟里,走不动了,留在这里。过年了,得去看看他”。

这一看就看了60多年。上世纪90年代,宗世喜已80多岁,走路不便,把每年看望王开湘的责任托付给宗廷彦。“每年过节一定要去看团长,给他烧点纸”。逢年过节,宗世喜还会特意询问,“你们有没有去看老团长?”

宗廷彦没见过老团长一面,却很熟悉。他从父亲的只言片语中,拼凑起老团长的形象。父亲曾讲起,团长受伤时已瘦得不成样子。但他眼里,他们仍“高大,充满正气”。

“父亲常向我们提起自己见过的老红军”,宗廷彦回忆,“长征的时候,很多人吃不上、穿不上,连一口细粮都没有,但没人抱怨提要求。”

红军刚到吴起时,宗世喜甚至看到饥饿难忍的战士在路上捡到豆子就生吃,地里捡到烂菜叶子便生嚼。这些深深烙在宗世喜心中,他会教导宗廷彦,不管什么时候,艰苦奋斗不能丢。

村民奔波为老团长迁坟立碑

上世纪70年代,白沟洼生产队在掩埋王开湘的沟边修砌一座水坝。水常年蓄积,团长的坟墓曾被水淹。宗世喜发现后,决定为王开湘找个新家。宗廷彦回忆,父亲很焦急,不断重复说“要让团长站得高一点,不要被水淹”。

1994年,宗世喜来到县民政局商量为老团长迁坟。他跟工作人员说,这个墓是红军团长的,1935年来咱们这儿的时候牺牲,在沟里埋着。现在眼瞅着被水淹,得为他换个地方。

后民政局为宗世喜拨付迁坟费。他张罗起4个村民,将团长坟墓迁至山顶。

2010年,宗世喜去世后几年,宗廷彦着手为团长立石碑。多年来,他始终记得父亲的遗言,“团长在咱们沟里牺牲,我们不敢没印象,得立个石碑,让大家能看到”。

宗廷彦觉得,王开湘已成为父亲一生最大的牵挂,他要帮父亲了却这桩心事。“他80多岁的年龄,还能张罗着把团长墓从沟底搬到山上”,宗廷彦说,“我现在才60岁,更有能力办这件事”。

如今,山上的团长墓掩映在林木中,除宗廷彦及少数几个村民,旁人已无法辨认。“风吹雨打,周边环境变化大,坟地也几近踩平”,这让宗廷彦加紧立石碑的计划,“不立个石碑,恐怕再过几年,团长墓便慢慢不见了”。

如今,这件事开始有了着落。2014年,吴起县榆树坪山上,立起了一座烈士陵园。吴起县民政局副局长杨志有说,目前,陵园内共有红军烈士200多人。

宗世喜、宗廷彦父子传承80年的守候将有归宿。杨志有说,老团长若符合红军烈士标准,便可迁墓。“顺利的话,年底前就能落实此事”。

这样,宗世喜一辈子的牵挂,也会被更多人铭记。

历史档案 之 陕西吴起

切尾巴战役步兵追骑兵

1935年10月19日,历尽千辛万苦的红军将士终于到达陕北吴起镇。宁夏二马(马鸿逵、马鸿宾)和毛炳文的骑兵一直尾追红军而来,共有2000多人,对红军形成夹击之势。毛泽东立即电令彭德怀速来一纵队,并找来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等商量作战方案。

21日晨,红军在吴起镇头道川两边的山岭上和沟道里布下了伏兵,专候国民党骑兵的到来。

先是马鸿宾的第35师骑兵团进入红军的埋伏圈,彭德怀立即下达了攻击命令。顷刻间,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响成一片,火光闪闪,打得国民党军晕头转向,纷纷落马溃逃。随后东北军白凤翔的骑兵先遣团赶来,又迅即被打乱,掉头逃命。红军立即乘胜追击,利用土岗深沟,将国民党军分割包围。

与此同时,国民党军另外三个骑兵团也被同时击溃。这一仗干净利索地消灭了国民党军一个团,击垮三个多团,俘敌700余人,缴获一批轻重武器和战马。

故事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