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清末宫廷的那些风风雨雨

时间:2017-02-09编辑:梓岚

摇摇欲坠的清朝经过武昌起义的打击和袁世凯们的“运作”,到了崩溃的边缘。三岁的溥仪不懂事,眼下坚持君主立宪还是共和,都要辅政大臣们拿主意。外有革命党,内有袁世凯,清廷骑虎难下。特别是袁世凯,不仅有了军政大权,在革命党和外国势力两面都吃得很开,因此清廷把眼下的希望寄托在了他身上。授予他内阁总理大臣高职,掌握全部兵权。

慈禧死后,光绪帝的皇后叶赫那拉·静芬此时成了隆裕太后,效仿姑姑慈禧垂帘听政,和溥仪的生父载沣共掌朝纲。根据当前形势,二人商量宣袁世凯进宫面圣,探讨接下来清廷命运。

隆裕太后命苦,虽然被慈禧强塞给光绪,但始终未得宠幸,光绪死后,自己也成了寡妇。生性敏感柔懦,面对危局毫无手段,常常坐在养心殿冬暖阁里黯然神伤。

袁世凯起初坚决支持君主立宪,反对革命党共和主张,的确给隆裕太后吃了一粒定心丸。但他暗地里先通过奕劻将摄政王载沣排挤出权力集团,然后将皇室的财政控制,接着制造外部舆论讲外国公使的意见是“除了实行共和,没有他路。”还有朝廷海军均已叛变,无法戍卫京城,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这次袁世凯进京见到隆裕太后,态度发生180度大转弯,为了增强艺术效果,制造紧张氛围,袁世凯还当面给隆裕太后讲了法兰西君主路易十六因抗拒共和,最终被送上断头台的故事。吓得隆裕太后魂不附体,想到血淋淋的场景,她的身体战栗不已,甚至在袁世凯面前哭出声来。

胖胖的袁世凯是个好演员,跪在隆裕面前的红毡子上,也泪如雨下,做出自己与大清同呼吸共命运的姿态,实在是大大的忠臣。“太后明鉴,微臣至死坚持君主立宪制,但眼下各方面情势不得不接受共和啊!您放心,微臣绝不辜负太后和皇上!”

袁世凯离开了皇宫,当天恰好有颗革命党扔到东华门的炸弹给了他不进宫的借口。

按下袁世凯自己活动不提,单说皇室内部这些人。隆裕太后召集御前会议,要求赶紧商讨出个办法,“君主好还是共和好?”

奕劻首先发言,主张退位实行共和,立刻受到其他人的抨击和反对。但反对者也没拿出什么实质性的主意,加上被袁世凯吓坏了,隆裕太后心里哆嗦。分析皇室现状,没兵没炮没钱,拿什么与革命党打仗?求外国人吧,袁世凯说他们也说除了共和没有他路。

革命党人提出只要清帝退位,将优待皇室,隆裕太后每顿饭仍有百样菜肴。早被袁世凯买通的太监小德张也在隆裕耳边吹风“现在答应共和,太后还是太后,条件优厚,否则革命党打到北京,到时候啥条件都没有了!”

隆裕太后心里的天平逐渐倾斜于退位,别无他法。最后,在1912年2月12日颁布了宣统皇帝的退位诏。袁世凯摇身一变成了民国临时大总统,清廷被豢养在紫禁城内。

城外已经变了天,城内却仍旧活在满清的梦中。袁世凯表面功夫做得到位,在隆裕太后寿日那天,专门派人送去国书致贺,全体政府官员前来行礼,给足清廷面子。但被吓怕了的隆裕太后,郁郁寡欢,几天之后便去世,年仅46岁。这位掌握清王朝最高权力者终于卸下了她身上的重担,后面皇室的命运再也无法顾及。

袁世凯为隆裕太后举办了隆重的国葬,通令全国降半旗一天,志哀三天,举办了多场追悼大会。要求全国的官员服丧27天,称隆裕太后为“女中尧舜”。

隆裕太后最后与光绪合葬于清西陵。对于她,很多革命党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她有功于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