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揭秘“小平您好”横幅的诞生:横幅是偷偷带入场的

时间:2019-09-23编辑:文二

第二天,1984年10月1日。天有些阴。清晨,张志他们从城西前往天安门。他没想到他们的举动将永载史册。

王东则从城东出发。他也没想到自己将拍下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张照片。

小平您好横幅是谁写的_小平您好横幅的大学生去哪儿了_小平您好横幅领导反应

为了将横幅顺利带进场,郭建崴和曾周特地穿上了实验室的白大褂,把横幅藏在里面。他们甚至想好了托词——如果有人问起,就说白大褂代表他们专业。

还好一切都很顺利。快到天安门时,他们又把横幅转给高个子的同学。

几分钟后,他们向世界喊出了自己的心声:“小平您好”!

“咔嚓、咔嚓!”王东连摁两下快门,记录了这一历史瞬间。

队伍欢腾起来。带队老师催着他们喊:“快跑,快跑!”

慌乱中,横幅掉到地上,再也找不着了。这也成为张志他们心中永远的遗憾。


照片见报

回到宿舍后,同学们都很兴奋。李禹开心地说,打出标语后,他看到小平同志冲他们挥手微笑了。

然而,没过多久,一个同学的弟弟打电话来说,他在西单路口看游行时,听两个警察说,北大这帮小子太胆大了。那个同学就建议他们赶紧躲躲。

于是,几个人有的回了家,有的去了亲戚家。

《人民日报》编辑部里,王东这两张“小平您好”的照片还被扔在桌上。电视直播时,编辑们都看到了这个场景。当时,他们就一起议论,这么好的画面不知道本报的记者拍到了没有。

晚上做版时,却都犹豫了。一版编辑拿起来,又放下了。四版(国庆摄影专版)编辑也将这张照片挑了出来,想了想,也放回去了。新华社和《解放军报》送来的照片里都没有这个画面。新华社和本报的文字稿里也都没有这个细节。不知道是不是有精神,不让发。

他们选了一些中规中矩的照片。画面中,欢乐的学生举着“祖国万岁!”“我有一颗中国心”等标语。

“小平您好”眼看就要被淘汰了。最后,二版还需要几张照片。“好,就是它了!”当时的二版主编保育钧一眼就看上了“小平您好”这张照片。

1984年10月2日,“小平您好”见报。新华社紧接着也深入采访报道。“小平您好”传遍大江南北。

张志他们这才松了口气。


广为流传

照片刊发当天,王东的朋友,时任四川省委宣传部部长的许川给他打来祝贺电话,称赞王东拍了一张有历史意义的照片。果然,《小平您好》这张照片获得了当年的最佳新闻照片奖。

小平您好横幅是谁写的_小平您好横幅的大学生去哪儿了_小平您好横幅领导反应

新华社摄影部在1984年国庆报道的总结中说:“这次报道中的重要失误,是漏拍了北大学生高举‘小平您好’横幅游行的场面。在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中,这条横幅比起那些巨大的模型和彩车,的确是过于朴素了,然而它在国内外人们心目中的反响,却异常强烈。电视台的摄影师和《人民日报》的摄影记者分别通过荧屏和照片突出地表现了这条横幅,新华社却发不出一张这样的画面。漏拍这个镜头,绝非一时疏忽,症结在于新闻敏感不强。”

《小平您好》几乎成了王东的名字。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刊物使用这张照片。仅《人民日报》便刊发过7次。中华世纪坛甚至还据此做成了浮雕。

无数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给王东写来书信,表达内心的认同。浙江省江山县一位叫严肃的老同志来信说:“我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先后任县文化馆馆长、工会主席,因‘极左’路线多次受政治迫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的处境随着党的政策的改善而改善……前年新建了二层楼房。饮水思源,我们所以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全靠党在新时期的政策好。我除了愿尽晚年余力进行私人办校,培养人才来报答党的恩德外,想寻求一幅《小平您好》的大照片,端庄地悬挂在中堂上,鼓舞全家对四化发挥工作积极性。”

照片在神州大地流传。天津市和平区文化馆的鲍和平还以此为题创作了歌曲:

往日失去的欢笑,今天又挂上眉梢;往日捆住的双脚,今天又踏上金桥;往日咽下的歌声,今天又跳出胸槽;小平您好!小平您好!往日冰封的土地,今天又荡起春潮;往日搁浅的航船,今天又鸣笛起锚;往日失落的一切,今天又加倍来到;小平您好!小平您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作曲曹火星还特地为这首歌谱了曲。

《小平您好》就此留在了人们心里。张志如今已是北京一家药厂的老总。在其公司一进门的楼梯上,《小平您好》悬挂正中。

张志说,并非是他们打出横幅,创造了历史,而是因为他们是在向邓小平致敬。那是小平的力量。

张志很感激邓小平。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张志便辞职下海,创办药厂。在此之前,民营企业涉足制药业是绝无可能的。

“发展才是硬道理。”小平同志的这句名言一直摆在张志的办公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