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揭开义渠国城址之谜

时间:2016-12-20编辑:历史狂流

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先厘清这样一个事实:陇东春秋战国时的故城,城址选取都有一定规律可循,那就是不能距离河流太远。如历史上的密国都城(今平凉市灵台县西四十华里的百里)、共国都城(今平凉市泾川县北五华里的水泉寺)、郁郅城(今庆阳市庆城县城),均处河谷阶地,取水便捷,易守难攻。

还有,据史料记载,义渠族人视天、地、水,尤其是水为神灵一般,并心怀敬畏。义渠族人认为有水才有草,水大则殷家园。所以他们对水的崇拜超乎寻常,并在之后的生活中形成了择水而居的习性。他们将祭水作为祀中之重,一求人丁安,二求六畜旺,三求出师捷。

因此,同其他戎族一样,当时作为义渠这样一个大国的国都城址,泽水而建,自然也不会例外。这也就是说,义渠城址设在庆阳市平坦的董志塬上的可能性很小,原因一是缺水、二是无险可据。

关于义渠国城址,在学术领域,除了在今庆阳董志塬上的焦村乡西沟村一说外,还有一说认为“义渠故城址”应该在今正宁县永正镇一带。

宁县出土的秦茧形灰陶壶

据班彪《北征赋》记载:“朝发轫于长都兮、夕宿瓠谷之玄宫、历云门而反顾、息郇邠之邑乡、登赤须之长阪、入义渠之旧城、过泥阳而太息兮、释余马于彭阳兮、指安定以为期。”其行程路线为:长安—甘泉宫—云阳—郇邑—义渠旧城—泥阳—彭阳—安定—朝那,大致为西北向行程。

庆阳市文史研究者苏文振研究认为,按照班彪的“纪行”路线,其中,义渠旧城、泥阳、彭阳均在今天的庆阳市境内。显然,班彪详实的“纪行”记录,为研究古代地名及道路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和宝贵的资料。

又据史料记载:“赤须阪,在北地郡。义渠,城名,在北地,王莽改为义沟。郦善长水经注曰:赤须水出赤须谷,西南流注罗水,然阪因水以得名也。”根据赤须水、赤须谷和赤须阪的位置,可以推定,班彪所指的“义渠城址”之地,应该在今天的正宁县永正镇一带,而非今庆阳董志塬上的焦村乡西沟村。

苏文振研究发现,义渠国城址在“永正镇一带”这一说,恰与近年几期文物发掘中的重大发现相吻合。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毗邻永正的正宁城后庄村、与北隔无日天沟相望的宁县平子镇袁家村,均出土了义渠墓葬和车马坑。

这是何故?原因很简单,义渠在与秦的攻伐时代,此强彼弱,战事多变,既有过一时的强大,也有过臣服失地乃至“获其君”“虏其王”的历史。

频繁的战争中,义渠曾东迁大原后半牧半农,战时全民皆兵,并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作战凶猛,宁死不屈,这也是义渠能延续数百年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战争所带来的灾害和人口锐减,又逐渐成为义渠国走向衰落的必然因素之一。

因此,在失其地、君被虏的危急时刻,义渠国迁都重整、收复失地等,皆有可能。

宁县庙咀坪 一块文化之地

关于义渠一名,兰州大学教授、甘肃省原地方志办公室编审薛方昱研究认为,其疑为古羌语,意为“四水”,即四条河水相汇的地方。义渠一词在藏语中,“义”对音为数词“四”,“渠”是名词“水”,合为“四水”之意。今宁县城庙咀坪,恰有马莲河、城北河、九龙川、水磨沟四条水相汇,证明义渠一词在古羌语中的“四水”之意,同时这一古羌语地名恰恰证实了义渠国是古羌族的一支。

薛方昱的推测,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和研究中一一得到证实。

薛方昱认为,察其地形,今宁县城庙咀坪具有建城立邑的地理条件。庙咀坪地处马莲河、城北河、九龙川、水磨沟四水相汇之处,交通方便,古为关中通往塞北的咽喉要道。周围毗邻董志塬、南义塬、春荣塬、早胜塬,土地平坦肥沃,古代农业发达。坐落在庙咀坪的义渠故城,依山傍水,北靠南义塬峁,东临城北河,西接马莲河,南部直伸两河交汇之处,形如半岛,坐北向南,十分坚固。

据宁县义渠国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于祖培实地考证和测量发现,庙咀坪的坪高40米,南北长800米,南部宽450米,总面积120余亩。其北有两条小沟将坪与北山断开,中间仅留有一车道,地势险要,进可退,攻可守。坪东北有一高30多米的大丘叫“太子冢”。太子冢地层与北山一致,坪的四周及冢顶都有人工板筑的痕迹,是一座利用天然地形加工而成的四面凌空的高台——城中城。

管子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足用,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规律,道路不必准绳。”

庙咀坪正是在大山之下,广川之上,高而近水,近水而又不受洪水威胁,符合古代国都建筑风格和要求。

还有,薛方昱曾经和《宁县志》主编李升堂、宁县博物馆巩世瑾在实地考察中发现,在庙咀坪几处因水冲和人为下挖的壑渠中,出现古城墙遗址。土层厚约六公分左右,系黑色土质,十分坚硬。城墙走向依自然地形弯曲,呈不规则形。其剖面上筑下削,城西临马莲河一致,因人为破坏小,削山痕迹至今犹存。城北与太子冢相接的一段开阔地,有两道深壕,显然不是洪水所冲,而是人工挖掘。

薛方昱一行进一步考察发现,该城址内,周至汉代文物十分丰富,比比皆是,俯首可拾。文化层厚一至三米,有泥制灰陶盆、豆,夹砂绳灰陶鬲、绳纹灰陶罐,夹砂绳纹砖、瓦。特别一提的是,这里出土大量夹砂回纹、几何纹图案的方砖,厚约三厘米,经过有关专家鉴定,这些方砖均为春秋战国时期专为王宫铺地而烧制之砖。经过对比,一块块方砖与秦都雍城、魏都安邑、齐都临淄、楚都郢城出土的残砖图形一致。出土的秦、汉文物有:灰陶盆、罐、云纹瓦当和“万岁千秋”圆形瓦当。除此,在该城址及附近地区还出土战国时期的铁制短剑及秦汉兵器等物。

宁县博物馆提供馆藏文物秦铜镜、战国夔龙纹铜矛、秦茧形灰陶壶等重要文物史料照片,是义渠国城址的重要物证,义渠国城址也就自然成为宁县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之一。

拂去历史的尘埃,义渠国城址之谜终于宛如一幅长卷徐徐展开,浮现在人们面前。

2016年3月26日,在首届中国义渠国历史文化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位史学家、考古专家、学者们认为,义渠与其他诸国在竞争中融合发展,创造了底蕴深厚的义渠文化。义渠文化悠久,与先周、先秦文化及儒家思想共同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内图片由宁县旅游局、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