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商鞅的“谋反”罪名是莫须有吗?

时间:2016-11-01编辑:历史狂流

商鞅变法,小学历史课本中就有学到。商鞅商大夫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形象令人深刻。但商鞅因被定谋反罪,死于五马分尸,那他的罪名是莫须有的吗?

纵观历史,韩信、李斯等同为谋反却不过夷灭三族,这是当权者在面子与良心之间权衡而做出的决定,而商鞅却先逃跑后举兵,将畏罪潜逃和谋反罪付诸现实,本来还有点心虚想手下留情的秦惠王也就顺水推舟地夷灭其全家了。

商鞅在群雄并起的时代以霸道之学周游列国,审时度势之下,相中了正处在内忧外患中的秦国。他挽狂澜于既倒,大刀阔斧,推行新政,让秦国跻身于七雄之列。但由于新法过于严苛,商鞅也为此得罪了满朝权贵。在秦孝公一朝,傍着当朝国君这棵大树得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出行时前呼后拥,居家时门庭若市。无奈世事无常,秦孝公一朝病亡,夙与商鞅不和的秦惠文王继位,一时谗言四起,失去了唯一靠山的商鞅面临着人生最重要的选择。

历史上,商鞅最终是以“谋反罪”盖棺论定的,但是商鞅是不是真心想谋反呢?商鞅的“谋反”罪名是 “莫须有”吗?到底是谁坐实了商鞅的罪名呢?

中国有句老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想当年岳飞就被秦桧等人罗织的众多“莫须有”罪名而含恨风波亭,至于像韩信、袁崇焕、李斯之流则更不必说。商鞅变法令行禁止,法不阿贵,触动了不少王公贵族的利益,而公子虔,作为太子老师,却操纵太子以身试法故意与商鞅作对,结果被施以劓刑。愤愤不平的他抱着“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心态避开商鞅炙手可热的锋芒,闭门八年,以待时机。公元前338年,孝公病亡,太子登基,商鞅失去了唯一的靠山,公子虔再次出山誓欲置商鞅于死地。古代律法有十恶不赦之说,而谋反则位居首列,这也是为什么古人搬倒仇敌时喜欢用这个罪名的原因,十恶之首,一旦罪名属实必死无疑,就算大赦天下也未必能赦免。很悲催,商鞅就被诬陷成了“谋反”。

秦国能有如今的盛世,是商鞅一手创造的,可以说倾尽了他毕生的心血。面对自己刚刚完成的完美无瑕的艺术品,任何一位艺术家都不可能转瞬付之一炬,所以说,商鞅没有造反的理由。如果说是因为自己的对手登基害怕被报复,那么商鞅一开始就应该在封地举兵而不是先选择逃亡。商鞅的“谋反罪”经不起推敲,何况是从昔日政敌公子虔嘴里说出来的。

商鞅的雄才大略似乎与心理素质完全成反比,尤其是缺乏政客泰山崩于前而心不惊的心里素质,这种一遇大事就六神无主而不计后果的行事恰恰害了他。商鞅一听闻朝廷要捉拿自己问罪,这位叱咤一时的改革家就坐不住了。人的本性是求生,就算是圣人也不例外。商鞅的第一念头便是逃亡,因为他知道这一切的幕后推手是当朝国君,回去便是死路一条。既然下定决心逃亡了,可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实行的新法发而成了自己逃亡的阻碍。住店不成,就打算潜逃出国。秦国西边是戎狄,东边与赵、魏、韩、楚四国接壤,可是商鞅却偏偏想去魏国,要知道当初商鞅不费吹灰之力诱骗魏将公子卬,挟其以令魏军,魏国还被迫割让了河西大部分土地给秦国,试问这样一个与他有国仇的人怎么可能接纳他呢?此时的商鞅似乎已经慌不择路,心里素质已经被“谋反罪”彻底击垮了。

走投无路的人最爱干傻事,既然谋反罪名已定,与其冤死,倒不如放手一搏。此时的商鞅悄悄潜回封地整装兵马,发兵攻打郑县,开始明目张胆造反。公子虔正愁没有商鞅确凿的谋反证据,结果天赐良机,商鞅自己真的反了,秦惠王一干人等便不再私下偷偷摸摸地捕风捉影了,转而欢欢喜喜光明正大地去发兵平乱。战争的结局没有悬念,商鞅的私人武装难敌秦国百万雄师,况且是经过自己一手改造的军队,商鞅兵败身亡,尸首被带回咸阳车裂示众,夷灭全族。到此,商鞅为自己可歌可泣可悲的人生画上了句号。

其实,从商鞅推行新政时就注定了他必死无疑的结局,公子虔等人为其设定“谋反罪”这个结局没有悬念,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商鞅会在走投无路时真的造反。如是死法,实乃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率先举兵与中央政府对抗,坐实了“谋反”罪名,是为不忠;北面击郑,转嫁祸端,是为不义;与政府正规军对抗,明知不可胜却徒劳抵抗,连累众多无辜将士为他送命,数万家庭因他离散,是为不仁。谋反罪及九族,殃及亲属,不孝至极,商鞅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那么换种思维,假如商鞅不逃亡、不举兵,而是抱着和秦惠王讲道理或是必死的决心束手返回咸阳,结局又如何呢?我们之前说过,想让商鞅死的不是公子虔,而是秦惠王,商鞅一旦返回咸阳估计连秦王面都见不上就落入政敌手中,稀里糊涂认罪后一命呜呼,落得和当年的李斯一个下场。结局虽然改变不了,但是却意义却变了很多,一张空口无凭的“谋反罪状”本就不足以说服世人,就算商鞅认了罪,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是黑是白一目了然;其次,纵观历史,韩信、李斯等同为谋反却不过夷灭三族,这是当权者在面子与良心之间权衡而做出的决定,而商鞅却先逃跑后举兵,将畏罪潜逃和谋反罪付诸现实,本来还有点心虚想手下留情的秦惠王也就顺水推舟地夷灭其全家了。

商鞅凭借新政挽救了一个国家,成就了一个王朝,开辟了一个时代。“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这或许是给他最好的安慰。但这种悲剧非因他而起,亦非因他而终,历史局势逆转不了,倒不如学会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许在关键时刻能救人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