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中法战争为什么说中国不败而败

时间:2020-07-24编辑:罗生门橘子

中法战争,又称清法战争,它是世界历史上都极为著名的一场战争。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这场战争有两大怪,一怪是封建落后的清朝居然打赢了当时号称“世界第二”的法国,另一怪则是清朝虽然打赢了战争,却向法国求和,同法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战胜国向战败国求和,这可谓是滑天下之大稽,时人称这场战争是“法国不胜而胜,清国不败而败”。

那么,到底是什么缘故,让清政府在打败法国的情况下还和法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清政府的腐败和懦弱当然是原因之一,但是除此以外,清政府“不败而败”,确实有它的理由和考量。具体来讲,清政府在取得镇南关之役大捷以后,却向法国求和,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清军没有歼灭法军主力,法国远东军实力尚在。台湾及杭州湾的防守成功是中法战争的转折点,冯子材在镇南关的大胜,则重创了法军,使得清军取得阶段性胜利。在这一战当中,老将冯子材率军与法军殊死奋战,将法军击溃,同时趁胜追击,连破文渊、谅山等重镇,将法军逐至郎甲以南,东部法军统帅尼格里也被重伤。这无疑是一场鼓舞士气的大胜,也是清朝自鸦片战争以来在面对西方列强时的第一场大胜。然而实际上,法国远东军的主力尚在。

当前线战败的消息传回国内以后,以法国总理茹费里为首的内阁集体倒台,新的内阁主张对清朝全面宣战,他们还向越南法军支援五千万法郎的军费,要求他们继续进攻中国南部。与法国全面开战,这显然不是清政府想要看到的局面,李鸿章等人也主张“乘胜即收”,建议清政府立即与法国缔结和约。

二、英美等西方列强的施压,令清政府不敢趁胜追击。在镇南关之役大胜法军以后,清军士气高涨,朝廷里也有许多人主张趁胜追击,彻底荡除在中国南部和越南等地的法军,扫除威胁,扬我国威。可是,英美等国不愿意看到清政府强大起来,他们担心清政府如果真的打败法军,其国际地位将大幅上升,以后可能就不会像以前一样驯服了。所以,英美等国一直在向清政府施压,有列强甚至扬言,如果清军继续攻打法国远东军,他们将和法国一同对清朝宣战。法国一国宣战便已令清政府恐慌不已,更何况还有比法国更加强大的英美进行威胁,这使得清政府不敢再扩大战果。

三、清政府担心“民变”,奉行“攘外必先安内”。在法军侵略越南和中国南部以后,慈禧是坚决主战的,她十分害怕法军占领云南、广西、广东等地以后,会发动民变,再次重演“太平天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载:“(慈禧懿旨)计殊叵测,该国(越南)积弱已久,若任其侵削,则滇、粤藩篱尽为他族逼处,后患不可胜言。”慈禧很重视越南,但她重视不是因为清朝是越南的宗主国,而是担心越南一旦失守,滇、粤等地被敌人攻陷以后,后患无穷。

在战争初期,慈禧力主与法国作战,为此她不遗余力的支持此前为清军死敌的“黑旗军”,还革除了许多主和派大臣。然而在镇南关之役以后,慈禧深感法军威胁变小,刘永福的黑旗军等地方军实力却愈发强大。滇、粤等地一直都是“民变”的源头地,慈禧担心黑旗军等地方团练会尾大不掉,“兵连祸结”会激起“民变”、“兵变”,所以转变态度,不再对法国强硬,开始向法国求和。

四、条约本身损失不大,继续作战风险不可控。许多人都诟病清政府在取得胜利以后,却和法国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客观地讲,《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对清朝确实不甚有利,但它相比于其他条约,远谈不上丧权辱国。尽管这场战争结束以后,法国实现了把越南变成自己“保护国”的目的,但清政府没有赔款,没有割地,这对于清政府之前和列强所签订的条约而言,在外交上是一个不大的失败。

清政府当然还可以继续同法军作战,扩大战果,但其代价和风险是巨大的。在一年多的中法战争当中,清政府耗费大量军费,根据估计,继续打下去清政府将要耗费至少五百万两白银,而且还要面临被列强群起而攻之的险境。从后人的角度来看,我们当然希望清政府能够更有骨气一些,哪怕花费再多军费,承担再大风险,也要和侵略者战斗到底,打出中国的气势。可是这对于清政府来说,实在是不可能做出的决策,毕竟一旦失败,当时勉强还可以维持的局面将陡然直下,跌入深渊。

不过换言之,风险与机遇本就是并存的,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就是一场赌上国运的战争,日本最终赌赢了,赢得了崛起的机会,清政府不敢赌,最终任人欺凌。所以,说到底,清政府“不败而败”,在打赢战争的情况下向侵略者投降,确实有苦衷,我们可以理解,但难以认同。毕竟,清政府和法国签订的一纸条约,令浴血奋战的军民们成了笑话,令清朝成了笑话,这其中的消极影响,是极其深远而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