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中国历史上的文字狱有哪些

时间:2020-04-16编辑:罗生门橘子

文字狱在历朝历代都有出现,自宋代起,由于文人当道开始呈现多发趋势。不过此时文字狱尚不会危机及性命。例如一代大文豪苏东坡,在乌台诗案中被人举报谋反,却也侥幸逃过杀身之祸,当时四十三岁的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贩到了湖州,朝中一些大臣为了致其于死地,纷纷从苏东坡的诗词中寻找谋反的证据呈给皇帝。

在苏东坡一首《咏桧树》的诗词了提到,根到九泉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竟被举报者解读为不让当今皇帝为真龙天子,心怀谋反之意。宋神宗看到此诗后勃然大怒、甚至起了杀心。不过鉴于宋朝不杀士大夫的国策,宋神宗最终只得将其贩为黄州团练副使,正所谓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到了明朝文字狱的形式便开始多了起来,而且充满了血雨腥风,除了文字的直接作者会受极刑外,引用者或收藏者也会被视作合伙同谋。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皇位后,找来当时最有名望的文人方孝孺,让其帮他撰写登基诏书,可方孝孺认为朱棣来路不正而拒绝圣旨,结果被诛了十族。于此同时朱棣还下令,反藏方孝孺诗文的人一律处死。

永乐三年,方孝孺的学生章朴被人揭发家中藏有方孝孺的诗文。并收集整理意欲翻案,英德朱棣大怒。直接下令将其逮捕并戮于市,满清入关之后,文字狱就成了家常便饭。尤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为严重,当时文人学士只要在文字中稍露不满或被疑文字中有讥讪朝廷的内容,即兴大狱,往往株连甚广。除了极少数有确凿证据之外,其余多数都是捕风捉影。

据传清朝时有一书生,因一阵风吹乱了他的书页,便随口吟了一句“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但熟料这句诗传到了当权者的耳中,被认定为在讽刺清廷为番邦,不懂文化。于是这名书生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回了性命。几千年来文字狱都是中国人挥之不去的噩梦,它不仅让当事者家破人亡,而且还对当时的思想文化造成了严重破坏,使得大量书籍遭到禁毁,不少珍贵文献也因此失传,成为了文化史上,永恒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