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君王得了天下为何杀掉有功之臣?

时间:2016-11-25编辑:梓岚

在中国历史上,但凡是开国之君拿下天下之后都会不约而同的做一件事——斩杀开国有功之臣。开国之君一般都是智谋超群、雄才大略的明君雄主,为何却偏爱屠杀功臣,落得薄情寡义、忘恩负义的恶名呢?

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开国之君对待功臣的一些轶事。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在打江山,特别是和项羽进行楚汉争霸时,靠的是萧何、张良、韩信、陈平这样的奇人异士,靠的是曹参、夏侯婴、樊哙、周勃这样的绝世武将,然而,他平定天下建立汉朝后,马上就翻脸不认人,开始上演倚天屠龙记,

一个个功臣被冠以各种“莫须有”的反叛罪名遭到屠杀,特别是在楚汉争霸中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被诛杀时,一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成了千古绝唱,让人唏嘘不已,更引得很多人感叹韩信过于“愚忠”,如果韩信在楚汉争霸的关键时期听信谋士蒯彻之言,选择“另起炉灶”,自立为王,从而三分天下,那会是一种怎么样的局面?中国的历史是否因此而完全改变呢?

除了韩信被冤,刘邦先后杀掉的功臣还有英布、彭越,就连和他从小穿一条裤子长大的卢绾(燕王卢绾,造反,最后逃亡匈奴,没死成)和自己的亲妹夫樊哙(刘邦病重时疑心与樊哙,下旨要陈平周勃去杀他,结果周勃还没行动,刘邦就死了,樊哙因此逃过一劫)也不放过。如此翻脸不认人,刘邦被称之杀功臣专业户的先祖一点也不为过。

无独有偶,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时,这位心智和才谋都不逊色于刘邦的开国之君,似乎想从各方面都完胜刘邦,他在屠杀功臣上比刘邦更凶残更冷酷。

朱元璋首先是创造性地成立了一个特务机构——锦衣卫。然后以这个恐怖组织为中心点,开始刻意打压和屠杀功臣。锦衣卫会按照皇帝的意思,网罗大臣们各种罪状,并把这些罪状无限上岗上线,无限放大放长,然后牵引起出无数无辜的人来,最后一网子打尽。

也正是因为这样,朱元璋先后制造出惨绝人寰、震惊天下的蓝玉案、胡惟庸、空印案、郭恒案等“四大特案”来,前后共诛杀害10余万人,其中随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几乎死亡殆尽,且不说能算尽上下五千年的绝世谋臣刘伯温都没能逃出他的天罗地网,就连跟最忠于朱元璋的儿时伙伴徐达也没能逃出他的魔爪。虎毒不识子,朱元璋的狠毒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相对于刘邦的残忍,朱元璋的狠毒,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虽然也在建国后拿功臣开涮,但采取的手断就温和许多,采取的方式也高明许多。他没有采取嫁祸于人、莫须有等方式来直接屠杀功臣,而是采取了一个更文明的方式——杯酒释兵权。

大致过程就是,赵匡胤为了防范功臣“黄袍加身”,安排了一场类似于“鸿门宴”的宴会,召集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功臣赴宴,席上赵匡胤叫他们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果然,功臣们一听,知道皇帝对他们不放心了,如果此时不识时务,还紧握手中的兵权,不但会惹祸上身,而且连性命都将不保。再说赵匡胤还给了他们后半辈子享受荣华富贵的条件,退休后,除了免除官职,除了上交兵权,除了保持爵位,有补贴维持生活——薪酬照拿,五险一金全包,丰衣足食没有一点问题。有棚改房住——除了超级无大的别墅,还有良田数亩、奴仆N名,因此,功臣们第二天便都交了兵权,告老还乡,以享天年去了。而赵匡胤这种文明处理功臣的方式也被后人津津乐道。

当然,还有的开国之君也想屠杀功臣,但时机不成熟,原因是他们建国后,国势并不稳定,甚至国家还处于割据,处于没有完全统一的状态。为了平天下、定社稷,他们既对功臣很是不放心,但也对功臣很倚赖,因为在征战的关键时刻还离不开这些功臣们的智谋和勇猛,因此,绝不能赤裸裸地屠杀这些功臣。

比如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他建立隋朝时,南边还有陈国存在,直到多年后,随着隋朝的强大,这才派兵将陈国给灭了,完成了南北大统一。这个时候,他对手下功臣们的依赖还来不及,又怎么会怎么敢屠杀功臣呢?

然而,到了晚年,杨坚对功臣的不放心不信任还是体现出来了。比如说刻意打压“一号功臣”杨素就是最好证明,这个在建隋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论功劳无人能出其右,但杨坚在天下大事皆定后,对他越来越疏远,甚至处处找他的碴子。但考虑到了政治影响,杨坚最终没有直接屠杀他,而是罢免了他的官职,让他告老还乡去了,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到了杨坚的儿子杨广执政时,杨素的儿子杨玄感乘着杨广三番五次征伐高句丽之时,做出了谋反的事来。杨玄感之所以这么做,其中主要原因就是为父亲打抱不平。

再比如元朝的蒙古帝国,他们建国后,南边要消灭宋朝的残余势力,东边要防止高丽等外族的虎视眈眈,西边则要拓展疆土。因此,打压或屠杀功臣都不现实。

彪悍的蒙古帝国后来打到欧洲去了,当时最大疆域的面积高达3300万平方公里,创下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地理版图。当然,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蒙古人是一个内部很团结友好的友好民族,不会象汉人那样窝里斗。但是,不管任何民族都有自己血性的一面,但也有隋性的一面,正所谓人不为已,知诛地灭。蒙古人也不例外,成吉思汗铁木真死后,他的四个儿子为了争夺皇位也上演了窝里斗。而铁木真手下的那些功臣们只不过早就选择了靠边站队罢了。最终窝阔台胜出,他和他手下的功臣们笑到了最后,而其他的功臣们也随着争斗的结束或被打压或被遣离,所有风波也有被这样化于无形了。

这个在清朝时也如出一辙,清朝成立后,花了数十年才彻底平定中原,统一天下,这其中功臣们自然不能屠杀。也正是因为这样,也成了隐患,君不见康熙刚上位时,朝中大权被功臣鰲拜所掌控,后来康熙还是利用自己的那群“小侍卫帮”,历经数年的精心准备谋划才得已诛杀差点篡成功的鰲拜。

当然,也有例外的。个别开国之君建国之后,不但不屠杀功臣,反而更加厚待功臣,让他们荣极一时、富贵一生。

比如说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就是善待功臣典范。刘秀不但给予功臣们以高官厚职,而且还精选28位功劳最大、能力最强的大将,在洛阳南宫云台阁弄了个封神榜——云台二十八将。也正是因为这样,刘秀后来被世人一致称赞。

当然,不管是赤裸裸的大屠杀,还是蜻蜓点水般温柔一刀,或是许以高官厚禄重用之,其实开国之君多半都是对功臣不放心的,他们的真实目的无非只有一个,那就是要么直接让功臣消失掉(魂归九泉),要么间接让功臣们消失掉(告老还乡),要么转接让功臣累死掉(继续服务)。而开国之君之所以会有这种“不谋而合”的心里,分析原因大致有三个:

一是多疑。刘邦和朱元璋的大屠杀功臣,显然他们的心里在做怪。他们平定天下后,心里总是患得患失,总是担心功臣们兵权在握,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会造反,自己随时会成为被宰羔羊,这种担心就是多疑产生的恶果。正如三国时的曹操一样,他晚上睡觉总是担心会有人暗杀他,他睡觉时连服侍自己的仆人没有经过他的允许也不能随意靠近,为此,他还故意杀了一个替自己盖被子的仆人,目的只有一个——杀鸡儆猴、防微杜渐。而开国皇帝的直接屠杀功臣的做法,显然也是杀鸡儆猴、防微杜渐。

二是多忧。有的开国之君出生很是卑贱,比如说刘邦贫农家庭出生,逼于生计,他发迹之前当过混混。比如说朱元璋也是出身贫农,为了生计,他当过和尚和乞丐。这些都是不光彩的往事,成为一国之君后,他们当然也最担忧别人非议这些糗事了。特别是那些跟他多年出生入死一起打拼的功臣们,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出身、脾性甚至是一些怂事都了如指掌,当了皇帝,自然不想自己的这些不文明的东西被世人所知,为了天子之尊的需要,举起手中的三尺利剑,斩杀功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是多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开国皇帝好不容易在乱世中打下一片天地,经历了千辛万苦,当然希望自己的江山能让自己的子孙千秋万代的传承下去,因此,总是忧虑功臣们哪一天羽翼渐丰,便会取而代之。这一点宋太祖赵匡胤就最深有体会,他自己是被部将们皇袍加身的,他担心他手下的功臣们也会被部将们皇袍加身,所以才会做出杯酒释兵权之举。还有的开国之君对自己倒是很自信,自信自己可以驾驭这些功臣们,但却总是担心自己的儿孙们驾驭不了这些功臣,自己打下来的江山在儿孙手上保不住。总之,正是这种多虑心里作崇,屠杀和打压功臣也就不足为奇了。

总之,伴君如伴虎,各朝各代,开国皇帝屠杀功臣虽然冷酷,虽然无情,但并不足为奇。在那种皇权集中制的封建社会里,是没有平等可言的。做臣子的是人在官场,身不由已,毕竟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当然,也有一些有远见的、识时务的功臣们,他们会察言观色,会未雨绸缪,会提前做出明哲保身之举,或主动让权,或主动毁名,或主动揽罪,或主动职辞,或主动归隐,从而最终保全了自我……比如说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就是以绝食修炼的方式避过了刘邦手中锋利的屠龙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