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古人预防瘟疫的方法

时间:2020-04-01编辑:历史君

  据《晋书•王彪之传》载:“永和末(公元356年)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3人以上者,身虽无疾,百日不得入宫”。看看,古代在没有显微镜、没有培养皿的情况下已经知道了致病菌或病毒有可能存在潜伏期,惜命皇帝更是让存在传染可能的大臣离自己远远的。

  这个记载清晰地显示了当时在疫病流行期间,古人不仅注意与有病之人的隔离,而且还注意已与病人有接触而尚未发病者的隔离,理念之超前、认知之准确令人惊叹。往后数,在12世纪朱翌的《猗觉察杂记》中记载道:“江南病疫之家,往往至亲皆绝迹,不敢问候,恐相染也”。

  明代肖大享《夷俗记》载,在内蒙一带的少数民族有“凡患痘疮,无论父母,兄弟、妻子,俱一切避匿不相见”的习惯。

  除了避免接触,中国古代政府为了防止疫病的流行,也采取一定的隔离措施,把疫病患者集中起来隔离治疗。据《汉书•平帝记》中载:

  “元始二年(公元二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简单地说,这就是2000年前的临时传染病医院,是2000年前年的小汤山、火神山。

  除了指定医院,还有指定官员。在清代俞正燮的《癸巳存稿》中记载:为了防止天花的传播危及皇室,清初设有“查痘章京”一职,查得天花病人即令其迁出四、五十里以外。

  这种方式虽然简单粗暴、老实讲在病患外迁的过程中还存在散播疾病的风险,但对于当时的封建帝王来讲,他们已经懂得要“抗疫”首先在于隔离和病患接触的可能性。

  《癸巳存稿》还记载了“其出洋贸易回国家,官阅其人有痘发,则俟平复而后使之人”。同时,据清嘉庆年间谢清高的《海录》载,当时的官员甚至会对外来的海船实行海关检疫,以防止痘疮等病传入国内。

  在古代文献中,还有关于与病人接触时应注意一些问题的记载。如熊立品在《瘟疫传症全书》中说:“当合境延门,时气大发,瘟疫盛行,递相传染之际,毋近病人床榻,染具秽污;毋凭死者尸棺,触其臭恶。毋食病家时莱,毋拾死人衣物”。

  这些白纸黑字记录在案的隔离措施,我们至今仍在沿用。所以归根结底,从古至今、从西医到中医,预防瘟疫首先在于“隔离”、在于“不与病患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