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中国最牛家族:祖孙12代皆富豪400年兴盛不衰

时间:2016-11-07编辑:历史狂流

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经典红红楼梦中的名句。红楼梦本身就是讲大家族从鼎盛到灭亡的故事。小编,今天要讲的这个大家族比小说里的贾家还厉害,此家族轰轰烈烈了四百多年,祖孙十二代皆是名震四方的富豪。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家族企业,像康百万庄园这个康氏大家族想必都听过,这座庄园坐落于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始建于明末清初,数百年来,他见证过康式家族最辉煌的时候,也看着康式家族走向落魄,这座庄园至今仍在,成了十七、十八世纪华北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下面就来看看这个祖传十八代的康氏家族究竟有多强大和它强大的理由。起初,康氏家族始祖康守信于明洪武七年跟随母亲从山西洪洞迁居至巩县桥西村,此后的几百年间,康氏家族秉着经营良方将家族事业越做越大,并且代代流传下去。到了第六代康绍敬当家,他兼任当地的水陆交通和盐业、税务等方面的官职,又借地域产品生产优势想出赚钱良方:组织一行康家子弟将河南的粮、棉、油等物资运往山东销售,接着将山东的盐及海产品运至河南销售。

时间轴转到清朝嘉应年间,当时正是镇压白莲教之际,康氏家族又赶上时代潮流—不惜代价握住了长达10年关于布匹、棉花等的军需品订单,那时候康氏家族已经成为了名扬四海的大家族,尤其在鲁、豫、陕三省富甲一方。

康氏家族的兴盛不衰有很多因素:勾结官吏是一部分,但更多的是他们家族特有的治家理念和经商之道。比如他们庄园内有块“留余”匾相当有背景——匾上有七十四个字,正文为:“留耕道人四留铭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后悔者。高景逸所云,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

坦园老伯以‘留余’二字颜其堂,盖取留耕道人之铭,以示其子孙者。为题数语,并取夏峰先生训其诸子之词,以括之曰: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时同治辛末端月朔,愚侄牛瑄敬题。”字面很难看懂,但总结起来大致就是:“你们这些后辈知道发家之道吗?那就是凡事留有余地,不做尽做绝罢了”。而且“留余”匾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创新了样式——不再是大众型的矩形,而是将矩形转角处改成流水线,左上角和右下角各有一缺口形成一个对角呼应,左上角缺口的寓意是“上对皇天留余,对朝廷留余”,右下角缺口的寓意是“下对百姓留余,对子孙留余”,前后呼应达到了完美的统一。“留余”适用于所有时代,做事一定要留有余地、独赢不如众赢、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如此切合时代的家族400多年常青也不是没有理由吧。

那么这个强大的家族最后又为何还是走上衰落之路呢?原因有四:其一是清朝政府的腐败。众所周知,一个家族的兴起也是要归功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清朝末年的白莲教起义和太平天国和捻军抗争加上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这样动荡的社会如何也促不成任何商业的发展。

其二是家族内部出现经营不善,清政府为了遏制捻军活动,实施封锁黄河、运河,并烧毁、凿沉河流上的所有船只等措施,这对于康家的航运船队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没有了运输工具也就没有了财源,再往后铁路的修建对于水上航运也有了巨大的冲击,康氏家族的运输业也彻底转衰。

其三是家族子弟的挥金如土。家族企业发展到后期,成员越来越膨胀,也开始“大兴土木”——利用数平方公里的土地建成以龙窝沟、南大院和寨上区等二十多处建筑群落,这一大庄园的修建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流传至康氏家族第七代、第八代,家族子弟不思进取整天坐吃山空,家族子弟有多达三十号人吸鸦片。

最后是家族太过沽名钓誉,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带着光绪帝逃往西安时路过巩义,当时康氏家族受命于政府,独资修浮桥、建行宫,又耗费了大批银两,另向慈禧捐献了百万两白银以及价值连城的“一桶江山”,也是在次年康家被赐“神州甲富康百万”金匾。

虽然说康氏家族借慈禧金口而名扬天下,但获得这一名誉的代价是整个家族的积蓄,实在是断其筋骨之伤,再难崛起。随后在民国23年暮春的一天,康氏家族第十八代子弟康子昭面对无法挽回的繁华与无力阻挡的历史潮流,无奈选择轻生,那一声沉闷的枪响,这个创造了家族企业记录的康氏家族祖传了十八代后就这样退出了历史舞台,一场辉煌从此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