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刘雪庵生平故事简介刘雪庵的作品有哪些?

时间:2019-03-15编辑:文二

二、抗战时期

1、创作转型

“九·一八”事变惊破了刘雪庵悠悠扬扬的抒情乐曲,他不再歌吟风月,代之而起的是铁与血的呐喊。他先后创作的《出发》、《前进》、《前线去》等歌曲,是以“心的颤动”、“灵的叫喊”,向千千万万的同胞发出的抗战号召。

刘雪庵生平故事简介刘雪庵的作品有哪些?

《中国空军军歌》、《中国海军军歌》、《我是军人》等歌曲,成为激励千千万万军人英勇抗战,奋勇杀敌的战歌。

不过,在抗战歌曲中,最为激动人心的,还是他的《流亡三部曲》之二《离家》、之三《上前线》,以及《长城谣》,这三部歌曲可称当时的扛鼎之作。

《离家》、《上前线》是继《淞花江上》“整在关内流浪”之后,提出了“流浪到哪年,逃亡到何方”的责问,进而喊出“跑上战场,誓死抵抗”的誓言。这两部歌曲情感炽热,弦律高昂,在搞日救亡的群众运动中影响极大。

2、抗战歌曲

抗战期间,刘雪庵创作了《满江红》、《募寒衣》、《保卫大上海》等抗战歌曲近100首,还创作了一些钢琴曲和不少的电影主题歌和插曲。

他的《中国组曲》是中国在国际音乐界影响较大的钢琴曲之一。他制作的电影歌曲也有较大的艺术感染力,如《父母子女》、《桃花扇》的定情歌,《十里街头》里的《思故乡》等,赢得了当时不少观众的喜爱。

他为抗战电影《中华儿女》、《孤岛天堂》、《保卫家乡》等所作的主题歌,在抗日救亡的群众运动中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他在抗战期间创作的又一力作是他为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谱写的全部配乐和插曲,对《屈原》的演出成功增辉不少,所谓“名歌六阙,古色古香,堪称绝唱”,就是对该剧音乐的高度评价。

《屈原》剧演出后,《橘颂》、《惜诵》、《招魂》等插曲即在群众中广为传唱,具有较强的艺术生命力。

3、代表作《长城谣》

《长城谣》作于抗战爆发后,它由著名电影艺术家潘子农作词,经刘雪庵精心谱曲后,流传于抗日的前方和后方,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爱国歌曲。

《长城谣》乐曲苍凉悲壮,歌词充满爱国热情。那时,当哪里响起“四万万同胞心一条,新的长城万里长”的歌声,人们就会感到哪里就有自己的战友,就会陡增无穷力量。

《长城谣》经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在新加坡演唱并灌制成唱片在国外发行,大大激起了东南亚和欧美侨胞的爱国热情,他们纷纷捐款,支援抗战。

三、后期创作

抗战后至社会主义时期,刘雪庵仍以饱满的创作热情制谱作曲。其中较有影响的有《新青年进行曲》、《社会主义幸福长》、《雷锋组歌》等。

根据古曲《平沙落雁》创作的钢琴曲《飞雁》,在新中国的音乐阵地上占有一席之地。

四、逆境创作

历史却给刘雪庵开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玩笑。建国后不几年,刘雪庵及作品便寂然无闻了。当年的《流亡三部曲》只剩下一部由张寒晖谱曲的《淞花江上》,《长城谣》没人敢唱,这些《抗战歌曲选》竟不见作者刘雪庵姓名。

刘雪庵生平故事简介刘雪庵的作品有哪些?

连许多的家乡人也不知道铜梁这块土地曾孕育了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原因很简单,就是那一曲被人移花接木的《何日君再来》使他蒙冤受屈达20多年。

1950年,在苏州社会教育学院任教的刘雪庵随校迁至无锡,学校改名为江南师范学院先后担任艺术系教授、主任、教务长、副院长。尽管他热情满怀地投入各项行政和教学工作。但一个挥之不去地阴影,始终困扰着他。

《何日君再来》已经在内地被禁唱几十年了,这是他心中永远地痛。他很想说清楚当时写这首歌的初衷,但没人理解和理睬他。

1957年,刘雪庵被打成右派,由一级教授降至六级,调到图书馆当数据员去了。但刘雪庵在逆境中并不消沉,而是坚持创作,他谱写了许多歌曲和器乐曲。

如为毛主席诗词《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绝·为女民兵题照》及《菩萨蛮·黄鹤楼》谱曲,还创作了《雷锋组歌》,钢琴曲《我爱北京天安门》等作品,翻译了法国著名歌剧《卡门》的全部歌词,奔放热情的旋律表达他对党和人民的热爱。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何日君再来》被定性为反动歌曲、黄色歌曲、汉奸歌曲,是“美丽颓废的罂粟花”。

红卫兵对刘雪庵进行毒打,他的夫人乔景云眼看丈夫就要被活活打死了,便奋不顾身地冲上去,造反派就调头殴打乔景云,直打的皮开肉绽,后因伤势过重告别了人世。

而刘雪庵被关进了牛棚,后被押送到农场劳动改造。不久就双目失明了。

直到1979年,刘雪庵的右派问题得到了平反。但处境依然十分悲凉,据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倪瑞霖回忆:“他每天坐在特制的椅子上,椅子上挖了一个洞下放面马桶,椅子两个扶手中间用一根木棍挡着以免他摔下来。扶手上挂着几个馒头,饿了就啃两口……”。

刘雪庵的老朋友,原苏州市文化局局长谢孝思专程到北京看望他,简直不敢相信,眼前这位可怜的老人就是当年曾与冼星海一起指挥黄河大合唱而享誉天下的音乐大师?!

可是有着崇高艺术修养的刘雪庵,创作意志并未因此而消沉。他继续创作和改编了大量歌曲、器乐曲、民歌等,并翻译了俄文版的法国著名歌剧《卡门》。

1962年又将历史剧《屈原》的全部配乐进行了修改和发展,1980年与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金山合作,重新谱写了《屈原》的插曲和音乐,便《屈原》以新的音乐形象再次登上了舞台。

更可称道的是,刘雪庵从卧病到含冤死去,也没有丢下那支为民族大众歌唱的笔。这正如潘子农写给刘雪庵的《衷心颂》所云:“写啊,写啊……不流半点眼泪,强忍满身创伤。”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历史终于恢复了他的本来形象,对他一生作了公正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