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赵姬和吕不韦是什么关系?赵姬和吕不韦的命运结局怎么样?

时间:2018-10-16编辑:浮泊凉

公元前238年,也就是嫪毐被封为长信侯一年后,嬴政已二十二岁,按照惯例,他要到旧都雍城举行成人加冠礼,完成这一仪式后,他就能亲政了。

可就在嬴政亲政前一年,秦国的天灾人祸接连降临。

公元前239年,秦国以王弟长安君为将军,统率秦军攻打赵国,但行军到山西时,长安君竟率军叛变。但叛乱很快被平息,长安君自杀。按照秦朝律令,叛军中的军官一律被斩首,战死的叛卒也被鞭尸,家人也被迁到了临洮。这次叛乱十分蹊跷,史书并无详细的记载,叛乱的原因、过程都不得而知。但从发生的时间看,叛乱很可能和当时的权力争夺有关。

就在这一年,秦国还发生了天灾,天降暴雨,黄河水位上涨,史书记载说是:“河鱼大上。”也就是说黄河里的鱼逆流而上到了渭水,大量的鱼被冲上了平地,秦国民众纷纷到河边去捡鱼。但是,在古人看来,鱼属阴,天子属阳,鱼逆流而上就代表民众将不会听从君王的号令,预示着秦国将会发生以下犯上的行为,这是上天对秦国的警示。

在当时政治形势乱如麻的情况下,这种天灾对秦国朝野上下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许多人说秦国离动乱不远了。不久,“彗星见,或竟天”。彗星又叫扫把星,在古人看来,这也是不祥之兆。彗星一现,或臣弑君,或兵祸至,或国家易政。就在天象“异常”的同时,秦国内部的政治斗争趋向白热化,一场你死我活的厮杀已经在所难免。

e4845f3e81ce0264c9b1999d96d9a227.jpg

历来最高政治权力交接之时都是国家的多事之秋。因为,掌握最高权力者的周围往往有一个甚至几个既得利益集团,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必然会发生斗争,引起政治局势的动荡。而且,这种斗争通常都很残酷,失败者几乎都会被杀死,甚至牵连整个家族。

秦国的这次最高权力交接,主角是嬴政,无论是太后、嫪毐还是吕不韦,都要交出自己的部分权力。而无论于公于私,嬴政都必须收回最高权力。对秦国来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政治稳定,保住百年基业;对嬴政自身而言,只有收回大权,才能阻止弑君篡权行为的发生,保证自己的安全和利益。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面对嬴政亲政,最为不安的就是嫪毐。因为在各方势力中,只有他和嬴政的关系是最疏远的。赵姬是嬴政的母后,吕不韦是嬴政的仲父,而且对他父亲异人有恩,而嫪毐不仅和嬴政没有恩情关系,甚至处于敌对地位。嬴政一旦亲政,吕不韦还可以是丞相,还可以高官厚禄,甚至可以辞官告老,但嫪毐不行,由于他和太后有了两个儿子,这事早已被嬴政和吕不韦所知。一旦嬴政登基,他不是被吕不韦排挤,就是被秦王驱逐,总之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因此,铤而走险,发动叛乱,就成了他唯一的出路。

于是,嫪毐召集同党,开始商量对策。

嫪毐认为自己手中有三张牌:

一是太后。嫪毐可以借助太后的名义调集军队发动叛乱。面对一方是儿子嬴政,另一方是面首嫪毐和她与嫪毐的私生子,太后也左右为难。但事实表明,她虽然两头为难,最终还是站在了嫪毐一边,因为嫪毐在叛乱中,确实动用了太后玉玺并盗用了秦王玉玺调兵。

二是重臣。嫪毐借助太后权势,拉拢了不少朝中重臣。其中,卫尉竭、内史肆等二十多人身居要职,是嫪毐集团的核心力量。卫尉统辖宫廷卫士,负责宫门的守卫,内史是咸阳地方的最高行政官员。在这些党羽的支持下,嫪毐集团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京畿地区。

三是封地和门客。嫪毐有大片封地,还有家僮和门客各数千人,这是一股相当可观的势力。此外,嫪毐还得到了一些国外势力的支持,如戎族的部分首领就甘愿做他的外援。

这是嫪毐发动叛乱的资本,也是嫪毐拼死一搏的后盾。但成王败寇的道理嫪毐也知道,他不是一步登天,就是人头落地。因此,他必须选准叛乱的时机,以求一举成功。

公元前238年,嬴政到雍城举行成人加冠礼。对嫪毐来说,这是最好的机会,也是最后的机会。因为等到嬴政回来后他就可以正式亲政,那时候就一切都来不及了。于是,嫪毐决定趁嬴政不在咸阳时发动叛乱。

5d5241649f3a34c19c95e4d18ddab980.jpg

4月嬴政到达雍城,嫪毐按照事先商议好的计划,先盗用了秦王与太后的玉玺,然后率领他的僮仆、门客和军队发动了政变。嬴政得知消息后,就让吕不韦负责平叛,吕不韦和王室的昌平君、昌文君率领军队在咸阳城中打了一仗,许多宦官也参加了这次军事行动。

两军交锋时,嫪毐的杂牌军显然不是正规军的对手。叛军一触即溃,死了几百人之后就四散而逃了。

叛乱就这样被平息了。所有参加平叛的人包括宦官都得到了爵位。但是,嫪毐和他的亲信没有被抓到,嬴政在全国发布通缉令:谁能生擒嫪毐,赏钱一百万,谁能诛杀嫪毐,赏钱五十万。结果,嫪毐和他的亲信很快就被抓到了。赢政将嫪毐车裂,并诛杀其三族。卫尉竭、内史肆等二十多位官员被斩首。其他参与叛乱的成员,罪重者杀,罪轻的判处鬼薪之刑,也就是要为王室砍三年的柴,嫪毐的门客也全部被流放。最终,因嫪毐事件被牵连的有四千多人,有的被剥夺爵位,有的被抄家,还有许多被流放。

这是赢政继位后遇到的第一件大事。在处理这一事件时,嬴政表现出了两大特点:一是独立而果断。他要铲除的是他母后的面首,但即使如此,他也毫不手软,没有向任何人请教就果断地下令调兵平叛。二是残酷而强硬。嫪毐被处以车裂之刑是罪有应得,但嬴政下令把嫪毐和太后生的两个孩子也都扑杀了。所谓扑杀,就是把两个孩子装到袋子里面往下摔,摔死为止。

嫪毐被车裂后,嬴政就下令请自己的母后到雍都居住,实际上是对她进行监视,把她软禁起来了。

嫪毐被杀、太后被软禁后,曾经共享秦国最高权力的人就只剩下了嬴政和吕不韦两人,但权力的天平正在向嬴政一方倾斜。

在审讯嫪毐的过程中,嫪毐将吕不韦供了出来。在嫪毐的供词中,吕不韦至少犯了两条罪。首先,嫪毐是吕不韦的门客,嫪毐犯罪,吕不韦难辞其咎,会被连坐。其次,嫪毐进宫,是吕不韦一手安排的,太后和嫪毐私通并生有两个儿子之事,吕不韦知情不报。

但赢政在处理吕不韦这件事上,显得十分谨慎。嫪毐是九月被车裂的,赢政下令免去吕不韦丞相却是在一年以后,这和他处理嫪毐事件的果断风格截然不同。这一年时间内,想必嬴政已经清楚地知道了吕不韦和赵姬之间的事情。但吕不韦和嫪毐不同,没有吕不韦,异人就不可能成为王储,嬴政也就只能流落邯郸街头,是吕不韦给了他现在的权势和地位。而且,吕不韦在辅政期间,秦国国力也是蒸蒸日上,因此不少大臣都为吕不韦求情。吕不韦有这样的背景,使嬴政在处理这件事时要考虑的问题很多,不得不慎重而为。

9059f95049de968d961145ee1c73e00e.jpg

但嬴政继位后,要想加强手中的权力,势必要收回吕不韦的大权,吕不韦及其拥护者的利益势必会受到损害,若嬴政在处理上稍有不当,很可能再次引发秦国的内乱。他采取了迂回手段,这一手段,完美地表现出了嬴政的政治天赋。

秦王政十年十月,秦王下令说:吕不韦与嫪毐之乱有牵连,因此罢免吕不韦的丞相之职,令其回洛邑的封地居住。

这是一种十分高明的冷处理手段,但不久,却传来了吕不韦自杀的消息。嬴政让吕不韦回到洛邑,就是有意要保全他的性命,但吕不韦为什么突然死了呢?

据史书记载,吕不韦回到封地后,“岁余,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也就是说六国的使者络绎不绝地到洛阳去请吕不韦,让他到自己那儿做丞相。这种事在战国时代经常发生,一国丞相卸任后,常常会被聘到其他国家去做官。因此吕不韦被罢免后,六国的使者来请他,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但嬴政却不把这看成是正常的。首先,吕不韦有才华,这是嬴政十分了解的。他深知吕不韦的手腕和能力,一旦他到其他国家,若有心和自己作对,会给秦国增加不小的麻烦。其次,吕不韦有声望。吕不韦扶持异人登基之事传遍了政界和商界,一旦他到他国任职,必定会有一大批人才随他而去。食客三千对吕不韦而言,并不是什么难事。此外,秦王还担心吕不韦会勾结国外势力发动叛乱。

于是,他就给吕不韦写了封信:“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这封信的措辞很严厉,说吕不韦你有什么功劳啊,秦国把你封到了河南,还给了你十万人的食邑。你和我秦人有什么血缘关系啊,竟让我称你为仲父。你和你的全家都迁到蜀地去吧。

秦王虽然严厉责问了吕不韦,让他迁到蜀地,但并未说要杀他。那吕不韦为何要自杀呢?

第一,吕不韦感觉到秦王对他的态度越来越恶劣,害怕秦王一步步置他于死地,到时候自己的家人、亲族恐怕也会受到牵连,为了不连累家人族人,他只能选择自杀。

第二,吕不韦不甘受辱,吕不韦一生风光无限,做商人很成功,扶持异人也是他引以为傲的事情,在秦国担任丞相期间也做了不少大事。这样一个一直顺风顺水的人,自尊心一定很强,他受不了秦王的步步紧逼,宁可提早做个自我了结,免得以后受辱。

从嬴政的角度来说,他有不得不杀吕不韦的理由。

第一,吕不韦的权力太大,不利于秦王加强集权。吕不韦前后做了十二年丞相,培植了自己的党羽,权力和势力都很大。除此之外,吕不韦还有许多军功,吕不韦在掌权期间,不断对六国用兵,他在攻打魏国时,夺取了几十座城池,建立了东郡。前文说过,东郡的意义重大,它把六国南北隔断,六国合纵变得极为困难,因此吕不韦的功劳很大。

第二,吕不韦有过重大失误。首先,就是他和赵姬私通。其次,就是他设计向赵姬献了嫪毐。嫪毐集团和吕不韦集团在嬴政看来都是一样的,都是自己集权的障碍。

第三,吕不韦贪恋权势。吕不韦是个非常精明的人,他知道怎样投机,怎样获取权力,但他不懂得该放就放的道理。吕不韦辛辛苦苦获得了权力,怎舍得说放就放。但历史发展到战国时代,中央集权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君权是至高无上的,任何人都不能超越君权。因此,嬴政亲政后,吕不韦明智的做法是及时引退,把权力完全交给嬴政。但吕不韦没有这样做,即使被赶回洛阳食邑后,他依旧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六国使者络绎不绝来访时,他没有挂上谢绝宾客的牌子,反而很得意。最终,络绎不绝的六国宾客成了嬴政的心病,也就成了吕不韦的催命符。

与吕不韦相比,这场风波的另一位主角——赵姬的命运就好得多。

赵姬是秦国太后,国王软禁太后,怎么说都是不孝。于是就有许多人劝秦王接太后回咸阳。嬴政很气愤,下了一道命令:“敢以太后事谏者,戮而杀之,段其四支。”就是说,谁再说这个事情,就把你杀了,还要肢解。但古代士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敢于为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赴死,愿意为自己的信仰赴死,并把这看成很光荣的事情。于是,接连不断地有人来为太后说情,结果,赢政先后杀了二十七个来劝谏的人。

这个时候,第二十八个送死的来了。这个人叫茅焦,他对秦王的使者说:“我听说天上有二十八星宿,现在死了二十七个了,我就来做那第二十八个吧。”赢政听说后,就抱着一把剑召见茅焦,想成全他。

茅焦一见秦王就说:“你车裂有父亲名分的嫪毐,还残杀自己的两个弟弟,软禁你的母后,你简直比夏桀、殷纣王还残暴,像你这样做,天下的人谁敢到秦国来帮你实现统一?好了,我说完了,动手吧。”然后,茅焦就脱下衣服等秦王来砍头。

但秦王听完他的话把剑放下了,走下台阶帮茅焦穿上衣服。嬴政不但没有杀茅焦,反而提拔茅焦做了上卿。秦王认为茅焦是个人才,因为茅焦让他明白:他软禁太后会让天下人都认为他不孝,这样就没人帮他统一天下了。嬴政一心想着奋六世之余烈,实现天下一统,因此这一点说中了他的要害。所以,他才会如此对待茅焦。

之后不久,嬴政就下令将赵姬放了回来。但此时的赵姬已经是另一番心态了,她没有了往日的欢乐,也失去了两个儿子,因此一直郁郁寡欢。十年后,四十多岁的赵姬就病死在咸阳宫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