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商鞅变法改革了秦国的哪些政策和内容?商鞅变法的影响?

时间:2018-10-16编辑:浮泊凉

秦穆公于公元前621年去世,他死后很长一段时间,秦国没有出现什么有作为的君主,直到二百多年后的秦献公即位。但此时历史已经进入战国时代,赵魏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各国都掀起了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变法运动。

由于秦献公的宝座是通过宫廷政变夺得的,因此秦国国内发生了不小的动乱,魏国趁机夺走了秦国的河西之地。

秦献公即位的当年,就废除了落后的人殉制度,立志改革,使秦国恢复穆公时的强盛地位。第二年,献公力排众议,下令迁都。秦国都城由雍城迁到了栎阳。栎阳地处关中腹地,距离东方列国较近,可以及时处理与各国的外交事务,同时方便各国先进文化传入秦国。此外,这次迁都也显示出秦国平定西部后,再次将东出争霸作为基本国策。

经过秦献公几年的精心治理,秦国的国力有了起色。公元前364年,秦魏之间爆发战争,秦军大胜,斩首六万。一年之后,两国再次发生了军事冲突,秦国俘获了魏国名将公孙痤。眼看着秦国国力日盛,国运即将扭转,秦献公却于公元前362年病死。但秦国求强求富的战略目标并未因此而中断,因为他的继任者,就是在秦国掀起改革浪潮的秦孝公。

0d212ed7941ddec392fd3586114033ca.jpg

秦孝公继位之时年仅二十一岁,有年轻人特有的魄力,他知道要干出一番事业,必须先延揽人才,因此他即位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发布了一道求贤令,在天下范围内征招贤才。孝公的求贤令中说,谁能出谋划策让秦国强大起来,他愿意“与之分土”。这道诏令深刻地表现出了秦孝公对人才的渴求和期望秦国强大起来的迫切愿望。

这道求贤令写得很有感染力,把秦孝公的诚意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没过多久,求贤令就传出秦国,被天下人知晓,成为当时天下的热点新闻。魏国的卫鞅看到后,决定赴秦一试。

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卫鞅顺利见到了秦孝公。经过几次试探,卫鞅明白秦孝公变法的决心是坚定的,于是便将自己的强国之道说给秦孝公。秦孝公听得十分痴迷,不知不觉地就把坐着的席子挪到了卫鞅的面前。这显示出孝公对卫鞅的才华极其赏识。

不久,秦孝公力排众议,任命卫鞅为左庶长,让他全权主持变法的各项事宜。后来,卫鞅因功被封到了商邑,因此,后人又把卫鞅称为商鞅。在商鞅的主持下,秦国进行了一些改革。

商鞅变法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7dbea7bf860396ec733361b22b57d2cb.jpg

第一,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周朝一直实行世卿世禄制,作为周王室的诸侯,秦实行的也是世卿世禄制。但是,这个制度有它不可避免的缺陷。它选取人才的范围有限,不能及时充分地向上层补充社会精英,因此上层社会的活力就会不断降低,容易走向腐朽。此外,在世卿世禄制下,许多官吏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块领地,他的家族世世代代为官,如果经营得当,他就会越来越强,最后足以威胁到君权,发生像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之类的事变。因此,商鞅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在秦国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国君任免,没有世袭的权利。这就打击了秦国的地方势力,加强了秦国的中央集权。

废除世卿世禄制以后,除了由国君任命郡守、县令外,商鞅还创造了一种选拔官吏的办法——军功爵制。

军功爵制,简单地说就是将杀敌立功和做官联系起来。士兵在战场上打仗,每杀死一个敌人、带回一个人头,就升一爵,带回来两个人头升两爵,以此类推。这样,原本不可能做官的秦国普通百姓就有了做官的机会,旧贵族家庭的人如果不上战场拼杀地位就会越来越低,因此,这项制度极大地激活了秦国士兵的杀敌欲望,大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第二,严明法律,实行什伍连坐制。为了加强国家对民力的控制,商鞅在变法时实行了两个办法:一个是连坐,一个是告奸。连坐就是把全国老百姓编起来,五家是一伍,十家为一什,只要其中一家犯法,十家人都要受到株连。但这样的话,有可能十家同时包庇隐瞒,为此,商鞅又制定出告奸法。告奸顾名思义就是告发奸人,有人犯罪了,你只要出来揭发他,你就不在连坐的行列。而且告发有功,和杀一个敌军是一样的功劳。但是,如果有奸不告,就会被处以腰斩的酷刑,家人也会受到连坐。

9341e457d0db3e165a999ce6d2f6b809.jpg

第三,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强制分户。秦孝公的改革,不仅要求强,还要求富。商鞅的这一条变法措施,就是解决怎么让国家富起来这一问题的。

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简单说来,就是把一块土地按照井字形分为九小块,每块一百亩,中间一块叫公田,周围八块叫私田。中间的公田由周围八户人家共同耕种,收成全部上交国家,私田的收成归自己,这就是井田制。

到了战国初期,井田制的弊端开始显现出来。随着人口的增多,每户一百亩的土地已经变得越来越不现实。而且,在土地上耕作的人们,更愿意在自己的私田上费心劳力,公田的收成无法保证。于是商鞅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制度进行了改革,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秦国粮食的产量,增加了国家的税收收入。

古代社会男耕女织,因此奖励耕织也是为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实行的一条措施。那些不能当兵的人要想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就要多生产粮食,粮食的产量高了,也可以获得国家的奖励和爵位。

此外,古代税收是按户收税,因此,商鞅变法的另一条措施就是强制分家,增加户数。商鞅的法令中规定,一户家庭有两个成年男子的,必须分家,如果不分,就要“倍其赋”。在这三条措施下,秦国的户口数和人口数都有了迅速提高,几年之间国家财政就变得宽裕起来,国家的经济实力得以迅速提升。

第四,实行主民客民分业的政策。在战国时代,人口和土地就是一个国家最大的财富,各国为了吸引劳动力,都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吸引他国的劳动者归附本国。商鞅变法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他把本国的人口称为主民,外来人口称为客民,对主民和客民实行不同的政策。秦霸西戎以后,土地面积急剧扩大,但是秦国的人口较少,它的邻国韩、赵、魏与秦情况正好相反,它们都是人口多,土地少。

商鞅出台措施规定,只要到秦国来种地的人,秦国就为你提供土地和房屋,而且三年内不用服劳役。自古以来农民都把土地视为生命,因此这条措施对韩、赵、魏三国农民的吸引力是很大的。但主民和客民的待遇是很不一样的,主民是秦国主要的兵源,客民主要是负责耕织,因为在商鞅看来,主民更可靠,作战更勇猛。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代的诸多变法中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变革最彻底,效果最显著的一次改革。通过这次改革,原来国力居于二三流国家的秦国迅速成为战国群雄中最强大的国家,秦孝公求强求富的目标终于实现了。

公元前354年,秦国与魏国发生战争,秦军获胜,夺取了魏国的少梁。两年后,商鞅率兵围攻魏国的安邑,魏军投降。后来,商鞅又出兵围困魏国的固阳,魏军再次投降。公元前340年,秦国通过外交手段,联合齐国和赵国共同出兵攻击魏国。在商鞅的统率下,联军大胜,俘获了魏国公子卬,魏国割河西之地求和,并将都城迁至离秦国更远的大梁城。至此,曾经位居战国首强的魏国再也无力同秦国抗衡,沦为二流国家。一年后,秦国与魏国战事再起,秦军大胜,再次俘获魏军主帅。至此,商鞅变法的成效显露无疑,秦军在军事上有了明显的优势。

经过二十多年的励精图治,秦孝公和商鞅不仅使秦国恢复了穆公时的地位,还使秦国以更具侵略性的姿态和发展势头让六国胆战心惊。公元前342年,即秦孝公二十年,列国诸侯认可了秦国的霸主地位,纷纷到秦国朝贺。

但是,仅四年后,秦孝公英年早逝,商鞅的处境立即变得险恶起来。由于在变法中商鞅得罪了太多的保守势力,甚至包括太子嬴驷的老师公子虔,因此,嬴驷一继位,公子虔就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作为一个客卿,在秦国无根无基,无处可逃,最终被抓住并施以车裂之刑,死在了自己制定的严苛的刑罚之下。

商鞅死了,但由于商鞅变法全面而彻底,其成效深入人心,因此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都在秦国保留了下来,秦国得以继续在富强的道路上稳步前进,国力迅速超过东方各国。因此可以说,正是这次变法,改变了秦国的命运,也为秦国最终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由于秦国崛起过于迅速,引发了东方列国的担忧,各国都希望寻找到一个自保之策。在这一形势下,苏秦、张仪主导的连横合纵战略在中华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