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靠武力夺得天下的开国皇帝

时间:2017-03-21编辑:历史狂流

这件事传出去以后,各级官员、学生、普通百姓天天到皇宫门口上书抗议,要求让王莽的女儿当选皇后,每天情愿的人数达到千余。

民意如此,太后只好妥协,王莽再三推辞也没有用。国家宗法部门直接开始研究这事该怎么办。大臣们一商量发现,如果要王莽之女当皇后的话,王莽现在的封地数不够,够不上皇帝老丈人的规格,要求给王莽增加封地。但王莽又推辞不受。朝廷后来按照规矩给王莽赏赐财物,王莽终于推辞不掉,只要了一小部分,还把其中的大部分送到了其他嫔妃的家里。

但是民意拦也拦不住。

第二年,又有八千百姓上书要求给王莽加“宰衡”的称号。这个称号并非实际的官名,就像“皇帝”这个名字取自于“三皇五帝”一样,“宰衡”的称号取自于历史上的两位名相周公(太宰)和伊尹(阿衡),表示王莽现在的成就,要超过了周公和伊尹。

另外,给王莽增加封地的事还没完。王莽虽然拒绝了增加封地,但是大臣们不依不饶,趁着加封王莽“宰衡”的机会,再次要求王莽接受封地。王莽又拒绝了。

结果,舆论炸锅了。

因为王莽不接这份田地,不断有诸侯、王公、学生、普通百姓给皇帝上书要求加赏,人数达到了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

这架势似乎是说:王莽你应该好好享受享受了,你要是不享受,祖国不答应,人民不答应!

好了,先暂停一下。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记录的很多离奇事迹,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某种目的而刻意编造出来的,当不了真。所以也许你会觉得这件事有些太夸张,王莽就算当时收到尊敬,可这程度是不是也太夸张了些,到底是真是假呢?

事实上,“四十八万”这个数字出自黑王莽第一人班固之手,他有资格查阅大内文献,数字又史无前例的精确到个位数,他也没有动机给王莽脸上贴金,说明事件和数字是比较可靠的。

那么,上述种种上书行动,会不会是王莽操纵百官故意作秀的结果呢?

毕竟王莽当时已经身居最高位,想要搞这套把戏简直轻而易举。我们甚至都能想象出具体流程:比如王莽可以在某天朝廷开中层会议的时候,在主席台上哼哼唧唧的说:“嗯……这个……听说最近有人建议我来当‘宰衡’,我觉得是不合适嘛,像什么话!那么多比我有经验、有贡献的同志还没有解决待遇问题。不要总想着给我安个什么名号,我老了,跟不上时代了,我还要多向你们年轻的同志学习嘛!呵呵……”

底下的人一听就明白了,回头人人写一份《论新时代下由王莽同志担当“宰衡”的充分性和必要性》一交,王莽这事就办成了。

这个设想看上去有道理,其实是不可能的。

不可能的地方是“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这个数字,因为王莽不可能直接找到这么多人。

上面讲的那个办法,只能用在直接利害关系的人身上。王莽对朝堂里所有的官员用这番话暗示的时候,潜台词是“你要是不这么办,我就让你以后好看!”但对于越级的人,比如对于长安城外某县的基层干部,王莽就不能这么办了。

一来,他没有办法到每个基层单位挨个讲一番话。二来,即便他到基层说了这番话了,因为基层职工他平时接触不到,也就不会担心他打击报复,也就没有必要搭理他。

如果王莽非要组织起基层人一块干这不要脸的事,唯一的办法是靠行政的力量。也就是下达一条行政命令,要求各级官员上交多少份文章,各级官员再依次把任务分发下去才行。可刚才那“四十八万人”是个什么概念呢?当时整个长安城的人口才25万上下,而且古代识字率极低,小小的长安根本这找不出“四十八万”个会写字的人来。

要凑齐这么多请愿书,必须要发动一场全国性的运动才能实现。如此声势浩大的组织运动,必然会留下书面的文字记录,会有各级官员的行政命令,官员教谕读书人的文字记录,基层官员和读书人的抱怨和私议。但是在史书里,这样的记录一条都找不到。

班固写《汉书》的时候,距离王莽不到一百年,手头有极多的资料可用。班固在《汉书》中不遗余力的搜寻各种能黑王莽的只言片语,对各种政令详细记述,但是在讲到“四十八万”人上书的时候,没有提供任何一条王莽暗示下属上书的记录,连表示怀疑的文字都没有,这说明这四十八万人不是吹出来的。当时最少有数十万读书人狂热的崇拜王莽,要是大汉朝有普选,王莽已经是下一任国家元首了。

不管王莽的结局如何,也不论他之后的作为依然存在极大的争议,但在中国历史上,王莽是极少数不靠武力,而是靠民众拥护上台的民选皇帝,这一点是毫无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