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民间故事:县令竟让乞丐做了师爷

时间:2017-02-28编辑:历史狂流

下面,小编和大家讲一则民间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世间最怪,莫过人之形形色色。有善有恶,有美有丑,且说,这是木已成舟的各司其职,还是环境左右的造化弄人?我们不得而知,今且来辩一辩。

就说那牛虻镇,牛虻镇风调雨顺,是块好去处。好在人民安居,好在官民和谐。人人忙自己的事业,春忙秋收,交上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但,这是人民。且说,在这牛虻镇有条规矩,对国家有供给的人,国家惦念他,对国家短时间没供给的人,国家救济他,但是,对国家长时间没供给的人,国家便不管他了。

言外之意,无非就是,乞丐类的,不算国之子民,生活自行解决。讨到饭就活,讨不到,便顺应天命。

这不,今儿一大早,就听那牛虻镇县令家的门,都快被人砸烂了。

乞丐们各个拿着碗盆,且去那县令家讨个公道。

乞丐们怒火冲天,一遍遍喊道,“还我公道!还我公道!”

但看门的管家却并不理会,骂道,“你们这些臭乞丐,有手有脚不干活,国家凭什么救济你们!”

“呸!呸!呸!!”,乞丐们也耍上了无赖,明知武力不及,竟玩上了恶心的,一口一口的口水,朝管家和家丁们吐过去。

家丁,管家躲闪不及,赶忙开门回院子里把门顶上。但外面的门就惨了,满是乞丐们的口水。

管家急的跺脚,骂道,“臭乞丐!一群无赖!”,说罢,便赶忙进屋请县令老爷给出个主意。

县令是个明眼人,知道硬碰硬没结果,便干脆选了个折中的办法。

他对管家道,“虽是乞丐,却也是住在我的管辖范围内,不若咱折个中,让他们选个能代表的进来,且行就着那政策讨论讨论便是。

管家得令,赶忙把这消息带给了门外的乞丐,乞丐们一听,也觉在理,便一致推举那年长的老乞丐,进去和那县令辩一辩。

老乞丐抹了抹胡须,应了。

老乞丐随后随着管家入门,入厅,入室。刚一跨进门槛,便看见那县令正在那沏茶,恍若等了好久。

县令一见老乞丐,便忙把茶端过去,还做了个请的手势。

但老乞丐却并未在意,接过茶,淡道,“咱今天是来说事的,你莫和我玩什么花花肠子。我们做乞丐的,啥都没有,不怕和你们硬碰硬。”

县令摇摇头,道,“非也,非也,今日我也想听听你们的话,看看能不能帮你们解决解决问题。”

“还我公道,我乞丐怎不是国之子民?”,老乞丐当机立断道。

县令一愣,跟着回道,“做子民的,定要为国家谋心力,你这般乞讨生活,能给国家什么啊?”

老乞丐一听,怒发冲冠,骂道,“我呸!我想做乞丐吗?再者说,二十年前我也还是个商人,怎说也是为国家尽过力的人,怎么今日我落魄了,国家便不管了?”

县令笑着回道,“是是是,但如你之人,毕竟少数,怎么门外几百号乞丐,都是落魄之人?”

老乞丐瞥了县令一眼,低声回道,“却不全是,但也并非真心耍无赖!”

县令嘶了一声,皱眉问道,“那你说说,门外那些人,大部分,都是为何做乞丐的?乞讨为生,本不光彩,我看看,他们凭什么又要国家开仓放粮!”

老乞丐忽的站起,茶杯险些震落,他嘴角哆嗦,回道,“凭什么?还不就是你们这些心怀不轨之人所赐!门外有两个小乞丐,十岁不足,为何乞讨?听言,是有人打断了他们双脚,用来赚银子!我且问你一句,这些事,你可知道?”

县令一个哆嗦,脸色惨白道,“不知... ...世上怎有如此歹毒之人?”

老乞丐长出口气,又道,“人性,莫若说是人性!是善是恶,且是那皮囊所能看出!且说你今日带着乌纱帽,恍若造福一方群众,谁知你是何人性,良心如何?是不是,也是挂羊头卖狗肉?!”

管家一听,忽的上前骂道,“臭乞丐,闭嘴!再说下去,宰了你不可!”

谁知县令却听得真切,站起之时,椅子都倒了。他示意管家退下,跟着恍若变身学子,问道,“请问老者,何为人性?”

老乞丐瞪了管家一眼,淡道,“人性之说,论其百年。有说善,因为童时美好,有说恶,因其少年欲强。我是个乞丐,便就着乞丐说一说,我们乞丐并非无心国家,只是有力无处用!你且说,那茶楼,戏园岂会招我?你且说,那码头,宅院岂会招我?为何,还不就是嫌我们地位卑贱,衣着不堪嘛!人之比较,便是人性!”

县令闻言,潸然泪下,“比较,便是人性。”,跟着县令又问,“那您说说,可由缓解之法?”

“有!”老乞丐忽的回道,“也是比较,但是,比的是心!这也是人性。”

县令闭眼顿悟,良久回道,“我已尽知。不若这样,今日本官便令你去开门诵说,传播这思想如何?”

可老乞丐闻言却摇摇头,“县令大人,我一乞丐之言,何人会听。”

“言之有理,为何不听?”,县令恍惚,又问道。

老乞丐摇头道,“人之比权贵,位卑则言轻,也是人性。”

县令一听,叹了口气道,“若是这样,罢罢罢,今日起,你便做我师爷可好?导我迷雾,引我正途。”

老乞丐一听,朗声笑了,“官爷所言,我岂敢不听。”

此罢,三年后。

牛虻镇少有乞丐,原是那新上任的师爷提了诸多法子,兴修水利,修路装桥。且找工一律平等,力足者,智佳者优先。

一股正风,就此弥漫,很多临近镇子的乞丐,百姓闻言,皆来于此。牛虻镇,大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