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古琴起源流派简介历史上传世名琴有哪些?

时间:2018-11-28编辑:文二

古琴简介:古琴的起源是什么?古琴有哪些流派?历史上传世名琴有哪些?小编这就给你介绍:

古琴简介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

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可见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古琴有标志音律的13个徽,亦为礼器和乐律法器。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古琴起源流派简介历史上传世名琴有哪些?

自古“琴”为其特指,20世纪20年代为与钢琴区分改称古琴。琴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大量诗词文赋都中有琴的身影。嵇康《琴赋》云: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文人雅士以琴修身养性,乃至以琴静心悟道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

现存琴曲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琴歌300首。主要流传范围是中华文化圈国家和地区,如中国、朝鲜、日本和东南亚,而欧洲、美洲也有琴人组织的琴社。古琴作为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是华夏文化中的瑰宝,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目前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隋唐时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古琴的起源

古籍记载琴的创制与中华文明之初的帝王有关,《琴操》载:“伏羲《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汉代桓谭《新论》中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做弦,刻桐木为琴。至五帝时,始改为八尺六寸。虞舜改为五弦,文王武王改为七弦。”

关于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诗经》,周朝时,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也盛兴于民间,《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

《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说明古琴至少在周朝,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在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

古琴的发展历程

一、两汉

琴的型制于东汉晚期确定。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汉初七弦琴结构简单,音箱较小,共鸣声小,尾部为实木,面板无徽位。东汉至魏晋时期,琴在士人中非常流行。

蔡邕所著《琴操》是现存介绍早期琴曲最为丰富而详尽的专注,原书已佚,经后人辑录成书,还作有琴曲5首,合称“蔡氏五弄”;又传他曾用灶余焦木制成著名的“焦尾琴”。《胡笳十八拍》相传为蔡邕女儿蔡琰作,实则《大胡笳》和《小胡笳》皆为唐人借题所作。

此外还有刘向所著《说苑·琴录》,扬雄所著《琴清英》。琴曲《广陵散》也在此时广为流传。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司马相如和桓谭等。而已知最古老的成文琴指法乐谱可追溯到汉朝。

二、魏晋南北朝

战乱和纷争的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出现大量文人琴人,如“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等,琴风盛行,他们不仅弹奏,而且创作大量琴曲。嵇康的《长清》、《短清》、《长侧》和《短侧》4首,合称“嵇氏四弄”,现存同名琴谱载于明代琴谱,可能并非原作;还著有《琴赋》、《声无哀乐论》等。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阮瑀、嵇康、阮籍、阮咸和阮瞻等。

南北朝时期,君主和士人都爱好音乐和文学,文人爱琴解音,风气极盛;由于士族门阀制度对文人的限制,使得很多文人愤世嫉俗以琴书自娱。期间出现了最早的文字谱,南朝隐士丘明有文字谱《碣石调·幽兰》。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戴颙、宗炳和柳恽等。

古琴起源流派简介历史上传世名琴有哪些?

三、隋唐

隋唐时期流行燕乐歌舞,而琴风稍落。董庭兰擅弹《胡笳》等曲,流传作品有《颐真》;期间新作琴曲有《风雷引》、《昭君怨》、《离骚》、《阳关三叠》和《渔歌调》等,斫琴在唐朝也有巨大的发展,如四川雷氏家族所斫的“九霄环佩”为传世名琴,唐琴在历代都被视为稀世之宝。唐代减字谱逐渐成熟,成为了记录琴音乐主要谱式。初唐时琴也传到朝鲜和日本。期间著名琴人还有李白、白居易、韩愈、赵耶利、薛易简、陈康士和陈拙等。

唐琴尤其是盛唐之琴,造型肥而浑圆。现存的唐琴大部分常在龙池、凤沼的面板上贴有两块小桐木,作为假纳音,直至明代初期,仍有制琴家采用这种方法。唐琴的断纹以蛇腹断为多,也有冰纹断、流水断等。其表面漆灰则有墨、栗壳色两种,有朱红漆者皆为后人修补时所加,灰胎皆为纯鹿角灰,用麻布自下而上包裹琴背两侧直至面板边际,以防止上下板开胶。这些琴的边长皆在120至125厘米之间。

四、宋元

由于宋朝行使抑武扬文的政策,自宋太宗起,两宋期间自帝王至朝野上下都十分好琴,无不以能琴为荣,达到历代好琴的顶峰。宋元时期,琴开始出现明确的流派传承。第1个古琴流派浙派出现于南宋晚期,代表琴家有郭沔等。

南宋姜夔作琴歌《古怨》,是现存最早的琴歌。期间著名琴人有范仲淹、欧阳修、苏轼、夷中、知白、义海、则全、倪云林、耶律楚材和苗实等。宋季金元时期,琴已在契丹族、女真族、蒙古贵族的文人间广为流传。

宋代的古琴发生变化,全长128厘米,肩宽25厘米,琴身扁而长大,尺寸大于传世唐琴。为北宋琴主要风格之一。南宋,除仿古之作外,体形则逐渐扁平狭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耸而狭之状,为南宋制琴的主要风格。

宋人制琴以桐面梓底或松杉面底为主要制琴材料。断纹有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等,牛毛断则鲜见。灰胎仍以鹿角灰为主,也有用麻布打底者,但不多见。北宋晚期还出现了八宝灰(即将金银珠翠珊瑚等碾碎混入鹿角灰共用)的用法。宋代是唐以后制琴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官方甚至设局制琴,即所谓“官琴”。

元代制琴是宋、明之间的过渡期制品,由于历时比较短,现存的实物也比较少。

五、明清

明清时期,流派纷呈,大量刊印琴谱,现存第一部减字谱《神奇秘谱》保存了众多古曲。清朝后期,琴艺术相对衰落。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汪芝、蒋克谦、杨抡、严澄、徐常遇和乾隆等。[9] 

明代造琴之多盛况空前,不论皇帝亲王还是官宦之家,好琴者甚多。其宗室制琴就有宁王、衡王、益王、潞王四大名家。四王之中惟潞王造琴最多,制作始于崇祯年间,据传达四五百张之多,且式样尺寸一致,均按年份次序编号刻款于腹内;琴背刻有琴名“中和”,敬一主人题 “仰长江水”诗文以及“潞国世传”大印一方,皆用八宝漆灰。

六、近代

清末至1950年代,全国能琴者约100余人。1920年代在苏州、上海一带成立的今虞琴社以及编印的《今虞》琴刊是当时惟一的盛事。1950年代至1960年代间,查阜西带领调查小组在中国琴人聚集的地区进行了普查,造访多位琴人,收集文字及录音资料,整理出版《存见古琴曲谱辑览》、《琴曲集成》等书,为古琴艺术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唐健垣编有《琴府》一书,其中一册涵盖了20世纪70年代港澳台的琴人的状态。古琴逐渐纳入音乐专业教育体系,管平湖、查阜西、吴景略、顾梅羹、张子谦、卫仲乐等在北京、上海等地研究、传授琴艺。琴家们除了恢复古曲之外,也尝试创作新曲。

古琴起源流派简介历史上传世名琴有哪些?

民国时琴随文人出洋而流传到东南亚和欧美澳洲,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大规模华人在海外的情况下,迄今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荷兰和瑞典等都有琴师和琴社。

七、现代

由于古琴及其所象征传文化思想的式微,2003年11月7日,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2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古琴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分在“民间音乐”类,编号Ⅱ—34。

古琴的流派

琴派是具有共同艺术风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称“琴派”始自明末虞山派和清代的广陵派。各个琴派之间差别主要决定于地区、师承和传谱等条件。

同一地区的琴人,经常彼此交流,相互学习,同时又吸收当地民间音乐的影响,从而形成相近的演奏风格,使琴曲亦有特殊的地方色彩。后世的琴派多以地区划分、命名,虞山派以江苏常熟为中心,广陵派以江苏扬州为中心,都是著名的琴派。吴越地区先后还有:松江派、金陵派、吴派等;其他地区有:中州派,闽派、岭南派、燕山派、川派、九嶷派、诸城派等。

一、浙派

南宋著名琴派。奠基者为郭楚望。他的代表作品为《潇湘水云》。经刘志方授与毛敏仲和徐天民。毛、徐两人在杨瓒的主持下编纂《紫霞洞琴谱》。徐天民祖孙四代都是著名的琴家,明代尊之为“徐门正传”。后人称浙派传谱为浙谱。

二、金陵派

源自于明代皇家乐官,是建立在金陵长期的古琴文化基础上的一支独特古琴派别,在演奏技法上具端庄肃穆,儒雅超然之风又不失严谨规范的特点,尽显皇家风范。

三、虞山派

明代琴派。虞山地处江苏常熟,当地有河流名琴川,所以又称“熟派”或“琴川派”。“浙操徐门”中的第三代徐晓山,曾在常熟传琴,致使当地名手辈出,陈爱桐即其中之一。传至严徵,结“琴川琴社”,传谱辑为《松弦馆琴谱》。陈爱桐的另一再传弟子徐上瀛在严氏的基础上加以丰富,添加了快速的《潇湘水云》等曲目,辑有《大还阁琴谱》,并著《溪山琴况》。虞山派在琴界威望很高,本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成立的“今虞琴社”就是纪念该派而命名的。

四、广陵派

清代著名琴派。江苏扬州古称广陵,以此地为中心形成的琴派为广陵派。最初由徐常遇在虞山派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其子二子继承家学,晋京献艺,一时争传“江南二徐”。所辑《澄鉴堂琴谱》为本派最早谱集。继起者徐祺吸收名地名曲加工整理,编成《五知斋琴谱》,为近代流传最广的谱集。

此后,名手荟萃扬州,吴虹又在此基础上编纂《自远堂琴谱》,也是很有影响的琴谱。太平天国以后,该派还陆续出版了《蕉庵琴谱》等,其影响一直及于当代。

五、川派

又称蜀山古琴派,简称蜀派。蜀山派(川派)源远流长,至少有2000年历史的古琴派,是当今中国最具代表性、流传最广泛、内容最丰富的一支古琴流派。汉代蜀山琴派名家有:司马相如、扬雄、诸葛亮、姜维等。近代川派的知名琴家有:张孔山、杨紫东、李子昭、吴浸阳、龙琴舫等人。

古琴起源流派简介历史上传世名琴有哪些?

《天闻阁琴谱》和《沙堰琴编》收有川派作品,其中以《流水》和《醉渔唱晚》等曲最为流行。我国著名川派古琴演奏家、教育家顾梅羹,以毕生的精力贡献给古琴艺术之发掘、整理、研究、演奏诸多方面的工作成绩卓著。将减字谱翻译成简谱配在减字谱下,又完成了三十余万字的《琴学备要》一书的修改整理工作。

据悉,为保护蜀山派(川派)古琴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将建立蜀山派(川派)古琴基地,专门展示蜀山派(川派)古琴、培养古琴人才。

六、闽派

近代琴派。祝凤喈为代表。著有《与古斋琴谱》继其学者有张鹤,编有《琴学入门》,陈世骥,编有《琴学初津》。

七、终南派

源于西周,成于两晋,盛于隋唐。从周文王到汉武帝,从马融、文姬到隋文帝,从徐时琪《绿绮新声》王元伯《琴学练要》、徐胪先《绿绮清韵》、到一如行者《琴医坣终南雅韵》。

八、岭南派

广东琴派。源于道光年间的黄煟南。他继承先人的《古冈遗谱》,又向香山何洛书学会十余曲。辑五十首为《悟雪山房琴谱》。近人郑健侯传其学。

九、诸诚派

近代琴派。山东诸诚王溥长、王作祯、王露,祖孙三代以虞山派为基础,另有王冷泉和他的学生王宾鲁以金陵派为基础。两者汇流,又结合当地民间音乐风格,形成具有山东地方风格的诸诚派。辑有:《桐荫山馆琴谱》、《梅庵琴谱》。代表曲目《长门怨》、《关山月》都是现代流行琴曲。

历史上的传世名琴有哪些?

一、唐代

春雷琴·连珠式、九霄环佩琴·伏羲式、春雷琴·伏羲式、大圣遗音琴·伏羲式、大圣遗音琴·灵机式、枯木龙吟琴·连珠式。

独幽琴·灵机式、太古遗音琴·师旷式、梅花落琴·仲尼式、老龙吟琴·响泉式、一池波琴·神农式、飞泉琴·连珠式。

二、宋代

玉壶冰琴·神农式、混沌材琴·伶官式、万壑松琴·仲尼式、铁客琴·凤势式、海月清辉琴·仲尼式。

三、明代

飞瀑连珠琴·飞瀑连珠式、壑雷琴·落霞式、飞瀑连珠琴·飞瀑连珠式、中和琴·列子式、祝公望琴·焦叶式、鹤鸣秋月琴·钟离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