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春节的拜年习俗怎么来的

时间:2018-02-23编辑:梓岚

大年初一清晨,人们穿戴一新,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中开始了热热闹闹的拜年。拜年作为春节期间一项重要的礼仪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的拜年,原为晚辈向长辈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辈叩头行礼,祝福长辈健康长寿、新年如意等内容。长辈受拜以后,把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或糖果分发给晚辈,向他们表示美好祝福。也有亲朋好友之间拜年的;同辈亲友之间相互道贺新年,称为“贺年”。

拜年的顺序是先家内、后家外;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

古代苏州人拜年习俗

《清嘉录》详细记载了苏州人拜年贺年的习俗:“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门者设籍,书姓氏,号为‘门簿’。鲜衣炫路,飞轿生风,静巷幽坊,动成哄市。薄暮至人家者,谓之‘拜夜节’;初十日外,谓之‘拜灯节’,故俗有‘有心拜节,寒食未迟’之谑。琳宫梵宇,亦交相贺岁,可粘红纸袋于门以接帖,署曰‘接福’,或曰‘代僮’。”

拜年的习俗,来自“年”的一则传说。相传远古时候,有一种张着血盆大口、凶猛异常的怪兽,名叫“年”。每到腊月三十晚上,它就挨门挨户地掠食人畜。人们无奈,只得备好肉食放在门外,然后紧闭大门躲在家里守岁。正月初一早晨,大家开门相见,便作揖道喜,相互庆贺夜里平安无事,躲过了劫难。于是,拜年就相沿成习,代代相传。

古代拜年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同宗族拜尊长的,有走亲戚拜访的,有同事朋友间相互拜贺新年的,也有大家聚集在一起相互道贺的,称为“团拜”。南宋诗人戴复古《岁旦族党会拜》诗,描绘了家族五代同堂过年团拜的盛况:

衣冠拜元日,樽俎对芳辰。

上下二百位,尊卑五世人。

排门乔木古,照水早梅春。

寒事将消歇,风光又一新。

其实,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片早在宋代已经流行,只不过当时称为“名刺”。所谓名刺,是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卡片,上面写着自己的姓名和住址。官宦人家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耗费时间和精力,便用名刺相互投贺,于是“贺年片”应运而生。

宋代春节贺年贴

宋代周辉《清波杂志》记载:宋元祐年间(1086—1093),士大夫常派仆人持名刺代主人前往贺年。“有一士人令人持马衔,每至一门,喊数声而留一刺字而表到。”士大夫派仆人送名刺贺年的,称为“飞帖”。明清时期,“飞帖”拜年之风尤为盛行。

明代春节飞贴拜年

明代画家文征明《元日书事效刘村》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疏。”《清嘉录》谈到“飞帖”拜年时说:“有遣仆投红单刺到戚共友家者,多不亲往,答拜者亦如之,谓之‘飞帖’。”“飞帖”拜年,既可以表达新年祝福和联络感情,又不必躬身前往,确实是一种省事省力的拜年方式。

现代化的春节拜年方式

如今已进入信息社会,拜年的习俗也与时俱进,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方式多种多样。人们在沿袭登门拜年、团拜等传统的拜年贺年方式之外,还出现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年等各种各样新潮的拜年方式,形成了拜年习俗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实,拜年的文化内涵就在于“以联年谊,以敦乡情”。古往今来,不论拜年的形式如何发展变化,那一声声“新年愉快”、“过年好”、“恭喜发财”的道贺,从内心表达了人们美好的祝福和愿望,成为人们联络感情、增进友谊、构建家庭与社会和谐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