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知识普及:高安姓氏的由来

时间:2017-01-12编辑:梓岚

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是华林胡氏第六十三世传人。

王姓是“王者之后”,即帝王的后代。据史载,东周时期,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而被贬为庶人,不久郁郁而终。他的儿子宗敬见王政失坠,便毅然引退,带领家人迁至太原定居,当时太愿人称其一家为“王家”。久之,宗敬一家便以王为氏。

除太原王姓名,还有周文王、周考王的后裔,在不得意而外逃时,也以王为姓。此外,帝王赐姓,冒姓改姓,以及少数民族在汉化过程中多以王为姓。

高安王姓由来,据《银澍王氏族谱》记载:“王氏发迹于于周,盛于汉晋,望于太原,递传至宋而三槐衍庆,由三槐而分支豫章,则为筠公。”“筠公以进士起家,官豫章,遂于是而家焉。”“江西13府均属豫章地,乃棋布于各属者,皆出筠公也。”王筠的第二个儿子名权业,“则高安之王氏又以权业为始祖。”定居银澍(今灰埠镇地),此后子孙繁衍,分迁赤岸、枫塘等地。

2005年,高安有王姓人口25771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3.37%。王姓村庄125个,分布在除伍桥镇外的各个乡镇,聚居100户以上的王姓村庄有石脑镇赤岸王村,上湖乡下赤王村、东头王村,独城镇王村,八景镇坦湖王村等。

熊姓来源有3说:一说熊姓起源与黄帝有关。相传黄帝建都有熊(今湖南新郑),又称有熊氏。后世子孙中有一支省去“有”,单姓熊,是为熊氏最早的起源。另有黄帝后人鬻熊,对周朝有功,周成王封鬻熊曾孙熊绎于楚,建都丹阳(今湖北姊归)。熊绎建楚国,以先祖之名为姓,后世代相传,是为楚熊。还有一支源自西周时期罗国,罗国与楚国同祖,其子孙中也有熊氏,史称罗国熊姓。熊姓起起在湖北、江西一带,后散居全国。历史上以南昌熊氏最为有名。

据《筠州熊氏大成宗谱》记载,高安熊氏源出于楚,有熊筹者,避秦乱,隐居江陵郡(今湖北江陵),其后裔名宜僚者,于汉永平初年,授骑都尉,后贬鄱阳,遂徙家豫章鄱阳。传至唐武德八年(625),熊氏第十四世孙熊九思,授官筠州工部员外郎,举家迁来筠州高安沙堤,是为高安熊氏的始祖。此后,子孙繁衍,分居各地,高安熊姓多出于北。

2005年,高安有熊姓人口24350人,占全市人口总数3.18%。熊姓村庄126个,遍布全市除田南镇外的各乡镇。聚居百户以上的熊姓村庄有石脑镇涌溪熊村、杨圩镇江下熊村、荷岭镇松岗熊村、灰埠镇花苑渡大熊村和相城镇熊坊等。

罗姓的祖先祝融,是黄帝的第四世孙。祝融掌管火种,后人尊其为“火神”。祝融之后,春秋时被封于罗,被楚国灭亡后,其遗民迁往湖南汩罗和湖北枝江,为纪念故国使以国名“罗”为姓。

“豫章五姓,罗第一”。有罗株者,号怀汉。汉高祖时,奉命守九江郡,与灌婴筑城,罗株手植豫章于沟,家于此,是为豫章罗姓始祖。

高安罗姓大多源于豫章罗。据《高安罗氏通谱》称,全市共有罗氏7个支系。一为先岗支系,罗株第三十世孙绍温,塘德宗时以明经任职高安,后定居新先岗,分支分派散布村落近40个;二为里塘、后保支系,罗株第三十二世孙仪助、仪辅;因对后晋帝石敬塘不满,弃官隐居高安二里塘,后保定居,子孙繁衍,派生出村庄有18个;三为沙溪左渡支,罗株三十六世孙德瑾,由南昌柏林迁石脑沙溪左渡十四村定居,派生出村庄8个;四为洞里、坪湖支,罗株第三十六世孙德旷,隋场帝时,避乱隐居丰城,其第十一世孙辛,在宋端平(1234—1236)年间由丰城徙居高安新街洞里,派生出村庄8个;五为田心支系,罗株第三十七世孙廷康,宋太平兴国(976—984)年间由丰城徙高安独城田心定居,后繁衍村庄10多个;六为沙溪黄苏塘支系,罗株第四十三世孙秋,其先祖第五代乱世隐居丰新,秋公由奉新徙居高安城西沙窝,又传4代于元顺帝时,分支于沙溪黄苏塘定居,后又分支于杨圩塘头等地。有村庄4个;七为灰埠团合分支,罗株第三十六世孙德中于宋景祐(1034—1038)年间,由外地徙居朝阳门外合罗巷,其第十四世孙彦徙居灰埠街上,后人口繁衍分散居住,形成村庄10余个。此外尚有从邻近县迁来高安的罗姓,有村庄10余个。

2005年,高安有罗姓人口22346人,约占全市人口2.92%。有罗姓村庄124个,分布于全市各乡镇。

源出姬姓。周太王亶父有3子:太伯、仲雍和季历。季历之子姬昌自幼聪明过人。周太王打算让季历为继承人,以便将来再传位给姬昌。太伯和仲雍明白父亲的心意,就自动让贤,托言外出采药,出走南方。他们带来中原先进的文化,当地土著就推举他们为君,建立了吴国,定都于吴(今江苏苏州,子孙以国为氏。

至第十九世孙寿梦时,吴国国势强大,开始称霸。春秋末期,吴王夫差骄傲自大,在与越国作战时,不听伍子胥劝谏,贻误战机,结果被越王勾践打败,国破家亡,夫差的孙子和大批吴人被赶出家园,远走他乡,因怀念故土,纷纷以吴为姓。

后来越国灭亡,在越吴人又四散出逃,也以吴为姓。

历史上的吴姓,据说还有其他来源,如颛顼时名臣吴权的后裔,舜帝时有虞氏的后代,以及夏代少康时著名弓箭手吴贺的后代。

据《龙山吴氏宗谱记载,高安龙山始祖肇自浙东左梅的吴理(字元节)。唐天宝(742—755年)年间,吴理以进士任职高安,遂安家于此。他有2个儿子,长子吴馥字声馨,居州治之南瑞丰仓,后徙彭于桥;次子吴郁字贵章,因游猎于龙山,爱龙山山水之秀丽,遂携家于此,后子孙繁衍,发展成龙山吴氏大族。今分居在伍桥、建山两镇者居多。

2005年,高安有吴姓人口21586人,占全市人口总数2.82%。吴姓村庄130个,分布于除村前镇以外的各个乡镇,聚居百户以上的吴姓村庄有荷岭镇石上吴村、伍桥镇吴株岭下村(别名龙山)、相城镇禾埠吴村。

黄帝第五世孙中,有一个叫安的,佐舜有功封在曹地(今河南灵宝),做了曹姓部落的首领。夏时,曹部落迁至今河南滑县,商时,又迁到今山东定陶。武王建立周朝时,把弟弟叔振封为曹国的国君,而曹安的后代则被改封到祁地(今山东邹县),建立邾国。由于邾是小国,常常遭受鲁国欺侮,最终为楚国所灭,共传29世,后又被迫迁移至邾城(今湖北黄冈),他们把“邾”字中的右半边去掉,以朱为姓,以记住亡国之耻。因此,曹安成为后世朱姓始祖。

高安朱姓,开基祖为南宋时的朱胜非及其子梦炎。至胜非的第五世孙建字排行的共祖兄弟13人,又称13念,始分支各地。

2005年,高安有朱姓人口20320人,占全市人口的2.66%,朱姓村庄有107个,分布较广,居住村前、杨圩、华林山者多,聚居百户以上的朱姓村庄有筠阳街道清湖朱村,伍桥镇沽塘朱村,村前镇社前、幸家、艮下、港西、许港、港背、梅田、上湖乡朱易,杨圩镇金盆,荷岭镇菊坊大江下,石脑镇罗溪,灰埠镇淋溪,龙潭镇谭溪等。

村前艮下朱村人朱轼,为清康、雍、乾三朝重臣,乾隆帝的老师,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史兵部尚书。死后谥文端,誉为“帝师元老”。其故里有“朱轼陵园”,今修整完好,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供瞻仰游览。

黄帝的直系后裔,其始祖是黄帝的孙子——挥。他依照天上弧星的模样做了一支弓矢,帝见大悦,就赐他姓张,生活在寿阳(今翼州清水流域)一带,此为张姓家族最为古老的一支。春秋战国时,晋国有一个大夫姓解名张,骁勇善战,立下大功,被封为张侯。从此,他的子孙就改姓张。三国时,蜀国有位龙佑那,得到诸葛亮的赏识,赐姓为张。其后裔多居住在今云南一带。东晋至南北朝时,许多少数民族纷纷迁入中原,其中有一部分人改姓为张。

高安张姓系由浙江金华分支而来。据《高安张氏宗族家谱》记载:“筠阳巨族,有张氏者,溯其先乃浙江故家之留裔也。其始祖巽千举亲时,仕筠州守抚,访山水之胜,因卜筠州之北斗山而居焉。”巽千是浙江始祖角榜的第十三世孙,在高安做官,爱米峰山青水秀,定居在寻青水秀,定居在浔里北斗山上,娶郜氏,生5子,发展至今。后繁衍建村为桂塘张、浔里张、山背张、城山张等。

高安有张姓人口20152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2.63%,有张姓的村庄126个,分布在各个乡镇居石脑、独城、田南者多、聚居百户以上的张姓村庄有上湖岗上张村、南坪张村、瑞州街道石鼓潭张村等。

姓氏,是标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出门在外遇到同一姓氏的朋友时,总会不自觉的想,我们有可能几百年前也是兄弟姐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