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中华文明为什么能传承千年

时间:2020-06-24编辑:历史君

  如果国土,文化都失去了,才算灭亡,哪怕重新用故国的名字建立了政权。即便主权沦丧,这种文化这种人还生活在这里,就还算延续。其他三个算是断了吧。古老的中国当然没有中断,还活着,而且会继续延续着,只是越来越像隐士,越来越不那么耀眼。这源于中国两个核心的特点。

     首先是一种保守,只要是上一辈传下来的,这一辈基本照单全收。我们一直没有被撼动的传统,也都很好地保留下来了。比如汉字,成语,团圆,筷子,饺子等等。所以中国总是变得很慢,经不起大刀阔斧式的改革。

  其次是极大的包容心,大到甚至不容易拒绝错误。中国不仅包容老传统,也包容外力带来的改变,并逐渐适应,成为新的传统。这两点合起来,就是《中庸》中的择善固执。钱穆的历史研究观认为,研究一国历史,须注重其传统性、变化性、特殊性,阿诺德•汤因比却道出了各个文明的共性,就是不断应对挑战。

  中国的传统性,就是上文所述的那种保守地看护自己的传统,如同守护自家院子里埋藏的宝藏。中国的变化性,就是其无所不包,不断接受新东西。中国的特殊性,就是这两点融合得如此完美,不偏不倚,中庸之道。而中庸之道,和择善固执的"术",就是中国应对挑战的方法。论长久之道,贵在可持续的动力和永恒价值。

  前者,如同长跑,胜负不在眼前的一个弯道,而在于一个个弯道过后,谁不必气喘吁吁地躺下。后者,指引前进的方向,如同艺术,科学,思想等永世经典向你指引人生的方向一样。愚以为,只有美,才能永恒。无论是上述领域的杰作,还是文明社会,其形成的源头都是这个群体的思想,所以我认为他们延续的理由都是一个美。

      什么算是美?两个条件,倾向性和平衡感。而这两者之间又需要有所倾向,同时保持平衡。中国的中庸之道,就是在平衡的前提下,更倾向于平衡感。保守传统,是在历史维度上的平衡感,而包容性则是在当前时代中表现的倾向性。这就是中华文明之美,就是这个文明古国绵延数千年的理由。

  愿天佑我中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