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钟鼓楼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时间:2020-04-27编辑:历史君

  在都城,钟鼓楼掌管着时间和秩序,象征帝王的权威。而在边关,除了报时之外,高耸入云的城楼还承担着示警和巡防的重任。

  位于张掖的镇远楼,仿造西安的钟楼建造而成,高高耸立在河西走廊之上,从楼名“镇远”(又名靖远),就能依稀窥见其峥嵘气象。而楼上匾额,东为“金城春雨”,西为“玉关晓月”,南为“祁连晴雪”,北为“居延古牧”,四面的券洞仿佛连通其“金城”兰州、玉门关、祁连山和居延海,显现出张掖咽喉要道的地位。

  而在北方,宣化的清远楼(钟楼)和镇朔楼(鼓楼)同样是属于“边塞”的钟鼓楼,拱卫在北京的西北方。清远楼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矗立在高达8米的十字券洞上,外部为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顶,檐上通体碧绿琉璃瓦,东、西二侧题有“耸峙严疆”、“震靖边氛”,威仪非常。

  宁波鼓楼(今海曙楼)的历史,更能追溯到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是宁波立城之标志,也是镇守海岸线的战略要地。当年明州刺史以今天中山广场到鼓楼一带为中心,立木栅为城,称作“子城”(据说到今天,老宁波人打车还会在中山公园对门下车,而新宁波人一般在昇阳泰对面下车);到后梁,因在明州置海军,鼓楼被称作“望海军门”。

  到宋朝,宁波鼓楼又改称“奉国军门”。庆历八年(1048年),新任鄞县(今宁波鄞州区)县令的改革家王安石,专门为其写了篇《新刻漏铭》,表示要以刻漏报时“勿棘勿迟”的速度,来推行改革、处理政事。

  历经唐宋元明清,几度遭战火波及,宁波鼓楼屡毁屡建,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修之后,才定名为“海曙楼”,有“波宁海定,沧海为曙”之意,尽管在宁波城中心看不见海,清朝的“海霹雳”施琅依然有“高立甬城楼上望,海船齐趁暮潮来”之句,仿佛能听见猎猎海风。

  山东聊城的光岳楼,最初名为“余木楼”。明朝人在东昌府(今聊城)剿灭元军残兵,修筑砖城,并用修城余下的木头建起这座巍峨鼓楼,用以“严更漏,窥敌望远,报时报警”。到天下太平后,光岳楼又成为了聊城文脉的象征,科举时代,本地人考中了秀才、举人、进士后,都要登楼以告祭“文昌帝君”。

  明清两朝,作为南北交通大动脉的京杭大运河在光岳楼附近经过,沿河而过的文人墨客、帝王将相大多登临凭栏,把酒赋诗;而对于本地人来说,每逢重阳佳节,这座“盖在半空里”的楼阁,则成为了登高望远的胜地,极目远眺,平原风光历历在目;俯视四顾,江湖城池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