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古代“高考”的理论鼻祖:孔子

时间:2020-03-06编辑:罗生门橘子

中国人把高考形容为“跃龙门”,这在大学生“包分配”的年代,尤其对农家子弟来说,这个比喻可说恰如其分。在古代,其实也是有“高考”的,而且古代“高考”比现在规格高得多,最后一关,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名曰殿试,第一名,名曰“状元”。那么古代“高考”是怎么来的呢?

孔子:古代高考的理论鼻祖

有人说,高考跟孔子有什么关系?孔子可以说是古代高考的“理论鼻祖”。大家都知道孔子的学生们将老师孔子的言论结成集子,名曰《论语》,其中有孔子一句话,叫做“学而优则仕”。后人理解为学习好了就要去当官,“学好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学习到什么水平,总得有个考核的标准,最公平的方法就是考试,后来的“高考”,就是根据孔子这一理论产生的。

在孔子以前,是没有“高考”的,官吏的产生,是通过“世卿、世禄”制度。而且,这个世卿、世禄是可以继承的。上一辈为公卿,下一辈仍是,父死子继。那个时候血统很重要,生在贵族之家,注定成为贵族;生在奴隶平民之家,基本上永远不得翻身。

到了战国以后,这种落后的官吏选用制度逐渐被各国废除,秦汉时候,世卿世禄制度被先进的“察举制、皇帝征召制、公府与州郡辟除制、大臣举荐制等取代,尤其是察举制,由下向上推荐人才的制度,盛行一时,为国家选拔了不少品德优良、才华横溢的人才。后汉三国时期,察举制被更为先进的九品中正制取代,这种制度流行了二三百年,弊端明显,被隋朝的隋文帝、隋炀帝父子废除,改用“科举制度”先拔人才。

科举制度是一项伟大的发明,由于科举制度的实行,古代“高考”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而科举制度的理论基础,就来自于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智慧。皇帝打算通过考试,网罗全国人才为之所用。从这个意义来说,孔子是古代高考的“理论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