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揭秘古代科举考试的发展历史

时间:2020-02-20编辑:梓岚

自古以来,不论哪个朝代,对于人才都是大力培养重视的。中国有1300多年科举考试的历史,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对世界文明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科举制度所流传下来的部分优秀的措施,至今仍然被我国和世界各国所沿用和发展。

先说起源,在隋朝以前,朝廷官员大多在名门权贵里挑选,无论优劣,只要有背景,家世显赫就能当官,这就导致滥竽充数,真正有才学的得不到重要,关键会影响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后来,隋文帝跟朝臣商量,开始用分科的方式来招揽有学识的人才,形成最早的科举制度。分为院,乡,会,殿,四个等级。

一开始还分好多学科,分不同的方向,经义,文学,算学等,到了明清,学科就固化成一种了,就是八股文,只讲孔孟圣贤,学子们就再没有自由之思想,选拔的都只有酸腐之人,为权势所用。而且,古代科举考试是不允许女性参加的,这就把所有女性人才拒之门外,给国家发展浪费多少人才机会,当然在那个古代男权社会是无法避免的。

到了唐朝,经济繁荣,国家强盛,创造了大唐盛世,科举制度也逐渐完善起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创立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社,增加学员。武则天则大力提倡科举,增设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并以诗赋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唐代考生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学校出身的曰“生徒”;二是通过州县地方选拔考试而选送的“乡贡”;三是皇帝亲自选中的考生"制举"。唐代科举考试的程序是:乡试(州、县的地方考试)--省试(尚书省的礼部考试)--吏部复试。

到了宋朝,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宋朝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这就是天子门生的来历。

发展到明清时期,在明代八股文是乡试和会试的头场考试项目,所以对八股文的熟练程度直接决定了考生能否考中。八股文其实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但不是现在所说的龙头、猪肚、凤尾。而是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而题目也都是在四书五经中选出。

直到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首次加入了自然科学以及经济学。但是科举制度一直与许多人的利益连在一起,直到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在中国实行了1300多年的科局指导才被完全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