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在古代是如何称呼教师的

时间:2019-10-10编辑:文二

现在每年的9月10日为国家法定节日——教师节,顾名思义,此节日与“教师”相关联。讲起“教师”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对教师最常用的称谓。然而,“回到历史”,实际上从古至今,“教师”之称谓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断地变化着的。

古代教师的称呼_中国古时候对老师的别称_古代如何称呼老师

一、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教师的称谓是“司徒”、“秩宗” 、“典乐” 。此时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制系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机会接受教育,而平民百姓不能进入校门接受教育。

二、东周之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教师被人们称为“师”,人们将 “师”与“君”相提并论,当时教师的地位是相当高的。除称呼“师”外,这一时期,因孔子开创了私家授学,成为中国民办教育第一人,孔门子弟因此尊称年长者的孔子为“夫子”或“孔夫子”(从字面意思去分析,“夫”是尊贵的人,“子”是一种敬称),后来“夫子”由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逐渐发展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三、东周之战国时期

除以前称谓,还出现“先生”称谓。例如《孟子》中提到“先生何为出此言也”以及《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其中的“先生”均是称呼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后来,“先生”一词被引申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

另外此时出现的“师长”也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后来成为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四、汉朝时期

汉朝时期,出现“宗师”和“西席”(也称西宾)指称教师。“宗师“,原为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汉书·平帝记》:“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后逐渐演变为众人所崇仰、堪称师表的人。这种称呼后来的北宋仍然使用,北宋孔平仲《谈苑》卷三:“石介,字守道,徂徕山人也。文章学术,天下宗师,皆呼为徂徕先生。”

古代教师的称呼_中国古时候对老师的别称_古代如何称呼老师

“西席”(也称西宾)一词,这也是对教师的一种尊称。其来源为这样一个典故:汉明帝刘庄当太子时,曾拜桓荣为师,登皇位后,他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听桓荣讲经。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座次以靠西向东为尊。汉明帝虽贵为皇帝,仍然给桓荣安排坐西面东的座席,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此后,“西席”或“西宾”就成了对教师的尊称。

五、西晋时期

在国子监任教的教师称之为“助教”。西晋咸宁二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调国子祭酒、博士传授儒家经学。此后除个别朝代外,国子监中都设经学助教,称国子助教、太学助教、四门助教、广文助教等。

六、唐朝时期

唐代之后,“师” 的职责逐步演变成“教”“学” “授” 。韩愈的《师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时期,教师又称作“教授”、“讲师”、“教谕”、“学博”、“学正”、“学录”和“监学”等。

七、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元代时,各路、州、府都曾建有书院,设山长。明清沿袭元制,乾隆时期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八、明清朝时期

“教谕”原为宋代京师小学和武学中的学官名。明清时期,县设“县儒学”作为一县之最高教育机构,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助手。府学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明史·职官志四》:“儒学:府,教授一人,训导四人。州,学正一人,训导三人。县,教谕一人,训导二人,教授、学正、教谕,掌教诲所属生员,训导佐之。”

古代教师的称呼_中国古时候对老师的别称_古代如何称呼老师

除沿用以前一些称谓外,“教授”也是清朝教师的一种称谓,讲起“教授”来,现如今的“教授”一词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职称,但在古代太学中则是讲学的博士。中国汉、唐两代太学都设有博士,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始设“教授”,元代各路、州、府儒学以及明清两代的府学也都设有“教授”。

1905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实施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从此,“教员” 开始作为普通学堂教师称谓出现了。

九、民国时期

1912年,孙中山先生建立的中华民国取代清王朝,我国教育进一步迈向近代化,此时期,教师一般被称为“先生”(“先生”一词其最初含义是先出生的人,引申为年长而有学问的人,其用途除了指教授学问的老师外,还包括的很广泛,例如有算命先生、说书先生和账房先生等等,到后来逐渐演变为称呼男性的敬称),教师地位比较高。

据说鲁迅一月工资放到今天可以买2000多斤猪肉,即使在北京买四合院问题也不大。值得一题的是这一时期教师除被称为“先生”外,鲁迅先生还创作了一个最有中国气息的“老师”敬词―“孺子牛”称谓。

十、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师的称谓变为“教师”,也即人们口中的“老师”(“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在经过“臭老九”被批判后,“老师”一度地位比较低。

进入21世纪,在“科教兴国”战略指引下,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老师”之地位才得以有很大改观。但也出现“老师”被泛化的问题,以至于在很多时候即便不在学校任教的其他行业也已“老师”称呼。

当然被泛化的这些人只能被称为“某老师”,但不能称为“某教师”,老师和教师看似含义相同,但在这种语境下他们只能称为“某老师”,而不称为“某教师”。

除外,进入改革开放以后,还出现很多称为“老师”的其他称谓,比如称呼老师为“园丁”、“蜡烛”、“春蚕”和“灵魂的工程师”等称谓,这里就不在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