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梳篦:古时人手必备之物!

时间:2019-09-12编辑:弗朗西斯

梳篦(bì),理发的用具,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齿稀的称“梳”,齿密的称“篦”,梳理头发用梳,淸除发垢用篦。用骨、木、竹、角、象牙等制。

梳篦是古时人手必备之物,尤其妇女,几乎梳不离身,便形成插梳风气。所以中国古代历来很重视梳篦的制作。清代梳篦传世甚多,基本上保持着宋代的形制。梳篦的产地以江苏常州为最为著名。

梳篦的意义_梳篦是什么_梳篦的简介

常州梳篦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有"宫梳名篦"之称,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为常州梳篦厂,成列在常州博物馆内,与“留青竹刻”同为常州三宝之一,也是常州的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梳篦,又称栉,是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有云:"栉,梳篦之总名也"。《说文。木部》:“梳,所以理发也。”又“栉”,梳比之总名也。”段玉裁注:“疏者为梳,密者为比。”《三国志·魏志·管辂传》:“徐季龙取十三种物,著大箧中,使辂射。云:‘器中藉藉有十三种物。’先说鸡子,后道蚕蛹,遂一一名之,惟以梳为枇耳。”唐罗隐《白角篦》诗:“白似琼瑶滑似苔,随梳伴镜拂尘埃。”宋陶谷《清异录》洛阳少年崔瑜卿,多赀,喜游冶,尝为娼女玉润子造绿象外五色梳,费钱近二十万。”

梳篦的意义_梳篦是什么_梳篦的简介

古人兴蓄长发,梳篦为每日梳理头发的必备之物。梳子齿距疏松一些,用于头发的梳理;篦子的齿距的密,用来筚去发间的污垢,保持头发清洁,不长寄生虫,使人焕发容光。梳篦还可以刺激头皮神经,促进新陈代谢,延年益寿,并能插于发间作首饰。

中国最早的栉当为1959年山东宁阳大汶口出土的距今约六千年的象牙梳。在篦单独出现以前,曾存在过合体梳篦。梳篦分离以后,器形统一呈马蹄形。

梳篦的这些变化,大约都发生在东周时期。从已出土和一些民间传世的梳篦看,汉、唐、宋各代各有不同。

汉代的呈较长马蹄形,纹饰一般以云气纹为主,间有入羽鸟兽等;唐代的呈马蹄形,下部略宽;宋代的为月牙形。古代的梳篦多为木制或竹制以及名贵物料制作,如金、银、象牙、犀角、水晶、玳瑁、锡、嵌玉镶珠等材质。

梳篦的意义_梳篦是什么_梳篦的简介

梳篦制作是精湛的民族技艺,用料精良,制作过程颇为讲究。制作梳篦的主要材料为毛竹、木材、兽骨等,其中,竹料主要取自苏南、浙西等地的优质阴山壮竹,产自这些地方的竹料不仅质地坚硬、富有韧性,而且经久耐用,木材主要选用红木、枣木、石楠和黄杨等名贵树种。

用黄杨制作的梳篦,因其木质细腻、纹案清晰,并具治头痛、去痒等功能,尤为珍贵和流行。

从开料到成品,一把木梳需经过28道工序,而一把篦箕则有72道半工序之多,其中极为讲究的雕、描、烫、刻、磨等工序需经传统工艺制作方法方能完成。

相传制篦祖师爷陈七子是七十三岁死的。俗话说:"七十三,鬼来缠",人们认为这个数字不吉利,所以改称篦箕为七十二道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