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对襟:从战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它一直都存在

时间:2019-09-03编辑:弗朗西斯

对襟,指汉服上衣的一种式样,两襟相对,纽扣在胸前正中。语出《红楼梦》第四九回:“独李纨穿一件哆罗呢对襟褂子。”

因两襟对开,纽扣在胸前正中,故称。

引证解释

明顾炎武《日知录·对襟衣》:“《太祖实録》:洪武二十六年三月,禁官民步卒人等服对襟衣,惟骑马许服,以便於乘马故也。”《红楼梦》第四九回:“独李纨穿一件哆罗呢对襟褂子。”亦称“对面襟”。《官场现形记》第七回:“﹝陶子尧﹞便起身换了一件单袍子,一件二尺七寸天青对面襟大袖方马褂。”

对襟是什么_对襟的介绍_对襟的历史

历史溯源

襟服饰开始的时候可能只是具备方便、实用等功能,随着服饰文化的慢慢发展,这种衣式上也出现了装饰,安阳殷墟墓出土的玉人身上的花纹也证实了这种对襟服饰的发展,但从目前的实物资料来看,这种对襟服饰的出土实物甚少,商代的玉雕人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着对襟服饰的人物形象。

江陵马山楚墓出土了一件直领对襟衣,据发掘简报称是为死者准备的浴衣。这件直领对襟衣在出土的时候是盛放在一个小竹筒里面的,并且附有一个标牌称之为“衣”。

凹后领,对襟,半袖,对襟上无系带,以红棕色的绢为面料,面料上有图案,领缘、袖缘都饰以锦边,这件对襟衣的形制已相当成熟,可看出这种对襟款式的形制在更早的时间里就已经出现。

这是继商代玉雕人之后中国出土的第一件对襟服饰的实物,由这件对襟服饰形制,可以断定中国对襟服饰的起源可能更早。

对襟是什么_对襟的介绍_对襟的历史

穿对襟长衣滇人女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

西汉时的滇国是中国西南边境的一个古王国,由当地的少数民族建立,兴盛于战国末至西汉中期,西汉后期走向衰落,东汉初期为东汉据有,并设置了郡县,滇国的历史不长,但其独特而神秘的滇文化给后人做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云南晋宁石寨山已出土的青铜器上有许多人物形象,其中着无领对襟长衫的人物形象居多,也可以说这种对襟长衫是古滇国的主体服饰。

对襟服饰到唐宋,发展达到的一个高峰,款式比较多样,穿着者的数量也是较之以前的朝代较多的时期。在唐之前,对襟服饰只是在出土壁画中偶有发现,并没有哪个朝代能像唐宋时期出土大量着对襟服饰的人物壁画和雕刻实物,充分反映了唐宋时期中国对襟服饰的普及。

其它相关

汉服对襟衣领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战国,甚至商朝妇好墓出土的玉人俑。

对襟跟交领,是汉服几千年来重要的两种衣领,也是汉服固有衣领。

对襟是什么_对襟的介绍_对襟的历史

对襟汉服的款式颇多,有对襟罩衣(半臂、鹤氅、披衫、褙子、比甲),对襟上衣(对襟襦、对襟衫)。

对襟外衣至战国以来一直受汉族男女欢迎,到了魏晋朝还发展出鹤氅,唐代由鹤氅又发展出披衫,宋朝由披衫由发展出褙子、由褙子发展出背心(比甲)。

晋朝女子好穿对襟衫裙,束以腰带,崇尚宽博,领袖具施边缘,下着多纹条间色裙。

唐代时盛行对襟齐胸襦裙,亦流行对襟齐腰襦裙。另外,还流行对襟的披衫。

宋代除了流行对襟中腰襦裙外,还流行褙子。

褙子是由披衫发展出的款式,宋代女子多在抹胸外穿褙子。

明代的披风和褙子形制差不多,不过由于气候等原因,男子多在道袍(直裰)外穿,女子多穿袄裙外。

到了清代,由于爱新觉罗氏入关,对襟服饰的影响逐渐减少,人们大部分都穿带竖排一字盘扣“厂”字领的服饰(最初是没有立领的,到了清末才出现立领)。但许多穷人还是用对襟做棉袄等。

后来,中华民国建立之后,盘扣的中山装被确立为男子的正式服饰,设为了中华民国的国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