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壮族文化特色及风俗禁忌介绍

时间:2019-07-18编辑:文二

二、丧葬

壮族传统的丧葬习俗,主要有两大葬法,即土葬和火葬。

清代中叶以后,土葬成为主要葬法。壮族的土葬,以“二次葬”为主要葬式。二次葬,也称捡骨葬、拾骨葬,壮族称之为“金罈葬”、“金钟葬”等。其葬法是:亲属死后,以薄棺就近埋葬,起“长墓”;待三五年筋肉腐朽后,再掘坟开棺捡其骨骸装进陶制的“金罈”中,然后择定风水宝地埋葬,起“圆墓”。前述壮族的火葬,也是用“金罈”装储骨灰,然后择地而葬,也属于二次葬式。

壮族文化_壮族的传统节日_壮族的风俗和禁忌

近代以来,有个别富贵之人,为显示自己的身份,一次葬非常隆重,墓地也建得异常堂皇,不再做二次葬,民间称之为“大葬”。不过,在一般民众观念中,对此种葬式并不看重,也不认可。


壮族的传统节日

壮族的节日多与当地汉族相同,春节、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传统汉族民间节日,也是壮族的岁时节日。壮族比较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节日是“三月三”歌节、“牛魂节”、“中元节”等。

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三月三”歌节最为隆重。壮族一向以能歌著称,早在汉代刘向的《说苑·善说篇》中,就有关于先秦时期壮族先民所唱的《越人歌》的记载。

壮族民歌形式、内容丰富多彩,有二三句的,也有三四句以至更多的;流行七字句和腰脚韵。有盘歌(或称“猜歌”)、哭嫁歌、贺新居歌、生活歌、农事歌、时政歌、历史歌,等等。

壮歌的特点是善于触景生情,托物取喻,以猜谜、盘问的形式,唱出有声有色、动人心弦的歌词。传说唐代有个著名的女歌手刘三姐,创造了声调悠扬、寓意深远的歌谣,歌颂人们从事劳动和爱情的幸福,揭露上层统治者的贪婪与不仁,因而至今仍得到壮族人民的传颂,被称为“歌仙”。

壮族有定期聚会唱歌的传统,而且唱歌的地点也比较固定,这种集体唱歌的特定场所叫“歌圩”。其早期历史可追溯到氏族部落时期,源于先民们祭祀神灵祈求生育和丰收的宗教活动,而后逐步演变成为青年男女定期聚集原野,“以歌代言”、“以歌择偶”的一种社交活动,又进而发展成为群众性的游乐节日。

每到圩日,远近几十里内的男女老少,都盛装汇集于此,享受自己民族的狂欢节。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将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定为壮族的全民性节日——“三月三”歌节。

“牛魂节”,又称“牛王节”、“开秧节”。多在春耕以后的一天进行,有的地区固定于农历四月初八进行,因为相传这一天是牛王的诞辰。传说牛王原来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帮助人们耕作。

人们感激他的功劳,便在其诞辰祭祀牛魂。这一天,各家各户都将牛梳洗一番,并修整牛栏,带着一篮五色糯米饭和一束鲜草,到牛栏旁边祭牛魂,然后把一半食品及鲜草分给每头耕牛吃。

壮族文化_壮族的传统节日_壮族的风俗和禁忌

农历七月十四日的“中元节”,又称“鬼节”、“敬祖节”,是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日,主要内容是祭祖和祀鬼。这天,家家户户杀鸡宰鸭(过去这个节日忌讳用鸡作祭品,只能用鸭或鹅祭祀,尤以鸭为主,这个节日甚至因此也被称为“鸭儿节”),蒸糕做馍,并用彩色纸裁成四季衣裤,以备祭祀之用。白天在家祭祀祖先之后,入夜还要到山角河边,进行野祭,燃香点烛,焚烧纸衣,祈求野鬼别来作祟。


壮族的禁忌

一、壮族饮食方面的禁忌

1、壮族对禽畜等肉类,几乎皆食用,但忌吃死于笼中的鸡,唯独忌吃青蛙。

2、吃饭时忌用嘴把饭吹凉。

3、忌把筷子插入碗中。

二、壮族宗教习俗方面禁忌

1、不能用手指指神圣之物,如神像、菩萨等,这是对神明不尊敬的做法,恐受惩罚。

2、二月初三是壮族一个重要节日——祭龙山,在这一天严禁砍伐山林。

3、壮族主要分布于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多深山老林,因此在进山时不可讲丑话、坏话、不吉利的话,以免得 罪山神,遭受跌落、刮伤、禽兽袭击等报应。

4、大年初一,妇女忌往别人家串门,否则被串门的人家年内生意不利。

三、壮族日常行为方面禁忌

1、媳妇在家忌坐有靠背的椅子,这是犯上的行为。

2、孕妇忌到结婚之家看新娘。

3、家中有产妇,在门口挂一顶草帽,暗示外人忌入内。

4、出嫁的妇女回到娘家时,忌取祭坛上的东西。

5、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

6、忌在老人面前跷二郎腿,说污言秽语,老人面前跨来跺去。

壮族文化_壮族的传统节日_壮族的风俗和禁忌

7、忌坐门槛。

8、忌抬着锄头或戴着斗笠进家。

9、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忌到别人家里串门。

10、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要脱鞋。


看了以上的介绍是否对壮族更加了解了呢,更多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请关注历史文化栏目。

12共 2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