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铜钱的价格-如何鉴定铜钱价值?

时间:2019-04-30编辑:文二

铜钱简介

铜钱,古代铜质辅币,指秦汉以后的各类方孔圆钱,方孔圆钱的铸期一直延伸到清末民国初年。

铜钱的价格-如何鉴定铜钱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鉴定成色的金属称量货币逐步不适应,而被金属铸币所取代。中国历代古钱币大多数是以铜合金形式铸造的,方孔钱(铜钱)是古代钱币最常见的一种。

铜钱的价格

一、历史价值

珍稀古钱币是货币历史的实物,更是历史的见证。因此在收藏前必须弄清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如“成都交子”和“十文中统元宝交钞”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纸币,被学术界视为无价之宝。

吉林的“广平银币”被认为是我国第一枚机制币;1985年8月在黑龙江阿城县出土的“承安宝货”为我国“一两半计数白银币”的罕品。

短命王朝或农民起义时的铸币,由于流通时间短,发行量少,大多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二、现存数量

齐、燕、赵等国的刀币,韩、魏、秦等国的布币等年代久远,比圆形钱稀少,价格昂贵。

存世数量少的钱币还有唐代叛军史思明占领洛阳后铸的“得壹元宝”,后发现“得壹”两字不吉利,便改为“顺天”,铸“顺天通宝”。

这两种钱币传世很少,“得壹元宝”尤其罕见,为稀世珍品。

三、文化价值

一些传世并不太少的品类,则主要因其文化品位、艺术价值极高而备受青睐。

如汉代王莽新朝时的“货泉”、“布泉”等钱币,用的是垂针篆;北宋仁宗时所铸的九叠篆书体“泉体通宝”,是中国最早的美术字,为收藏珍品。

四、品相

无论钱币珍罕与否,凡有币面模糊、轮廓缺损、锈蚀严重、看相较差者,尽量不要收藏。收藏古钱币时还应注意是否有月纹、星纹等标识,古钱的鉴别以背文来区分铸造年代和地址,品评其稀珍。

一般来说,钱币背面有月纹、星纹等记号的要比背部光面的更有收藏价值。值得收藏的钱币中,用金、银、白铜等精制而成的宫廷钱币,铸量少,质量佳,属珍贵文物。

具体操作视其藏品的品相优劣程度、市场变化、个人需求等因素,上下浮动决定实际交易价格。

如何鉴定铜钱价值?

一、看铜质

我国历代铜钱大多数是以铜合金形式铸造的,因合金的成分不同,铜钱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总地来讲,用铜锌合金铸造的铜钱呈黄色,铜锡合金铸造的铜钱呈青色。

铜钱的价格-如何鉴定铜钱价值?

明嘉靖以后,开始向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清代新疆等地用红铜铸钱,颜色紫红。在铜钱鉴定过程中,如发现铜质与时代不相符的铜钱,即可断定其为伪品。

二、观锈色

提高铜钱伪锈鉴别能力,是铜钱鉴定的重点所在。因为几乎每种作假方法,最后都要用伪锈来做掩饰。铜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在常温下不易生锈。

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生成氧化铜、碱式碳酸铜等。铜锈一般是指铜质铜钱表面形成的一种氧化物。

三、看钱文

很多铜钱有铭文书写是我国铜钱的一大特点,而且不同时代的铸币铭文,.”文字字体各有特征,有不同的书写风格。根据这些特征可检验是否为同时代的铜钱。

四、听声音

辨声也是铜钱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由于年代久远,古币火气尽脱,敲击时声音无转音,掷于水泥地面时其声音暗哑。只要将其轻摔在桌面上,或用金属敲击,.会发出破壳声,没有清脆响亮的金属声。

五、闻气味

辨味亦为鉴定伪钱的方法之一。真币传世已久,冶铸时的火气早已消失,嗅时没有任何火气。长期埋于土中的古币,刚出土时常带绿色的锈蚀,嗅时有一股泥土味。而伪造的古币由于冶铸未久,铜钱上常留有冶铸时的火气。

六、辨伪色

铜钱经过长期的流传、把玩,表面上会生成一种坚硬的黑褐色或古铜色包浆,业内称为“传世古”。真的“传世古”坚牢,包浆难以刮除,铜钱流传愈久,色泽愈深,质地越是坚牢,用水煮刀刮都很难去掉。

假的“传世古’’包浆比较轻浮,质地疏松,用开水泡煮后洗刷即可以基本去除。如发现宋代以前浅黄发光的黄铜钱,大概就是伪币了。

七、观版别

从版别上辨别古钱必须要多接触实物,以熟悉各个朝代的铜钱真品。不但要注意珍稀品,也要注意大量的普通品种。

因为这些普通品很少有伪品,能真实地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钱特征。造假者往往为了品相美观,将刀币、布币边缘磨光滑,实际上是画蛇添足,露出了破绽。

八、铸作方法

铸作(铸造和形制)的鉴别也是铜钱辨伪的重要依据。我国铜钱的铸造分为两个阶段,唐代以前采用范铸法,唐代以后多用母钱翻砂法口范铸法主要有陶范、石范和铜范三种,陶范是最早出现的铸币方法,战国以后才开始使用后两种方法。

铜钱的价格-如何鉴定铜钱价值?

九、比较密度

铜的密度是8960kg/m³,计算铜钱的密度,再与铜的密度相比较,如果与铜的密度相同或接近的,那么就是真品;如果比铜的密度小,那么就是伪品

密度公式:密度=质量/体积,密度单位换算:1g/cm3=1000kg/m3

看了以上的介绍是否对铜钱的价格及鉴定更加了解了呢,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请关注历史文化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