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汉服的发展历史汉服的起源汉服有多少年了

时间:2018-11-12编辑:梓岚

南北朝时期裤褶的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裤。这种服装的面料,常用较粗厚的毛布来制作。穿裤和短上襦,合称襦裤,但封建贵族必须在襦裤外加穿袍裳,只有骑马者、厮徒等从事劳动的人为了行动方便,才直接把裤露在外面。封建贵族是不得穿短衣和裤外出的。到了晋代这种习惯才有所改变。南北朝的裤有大口裤和小口裤,以大口裤为时髦,穿大口裤行动不便,故用锦带将裤管缚住,有、又称缚裤。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唐代妇女,以体态丰腴为美。由于身材丰硕,中唐女服也渐趋宽大,裙子的宽度比隋末唐初时要肥大的多。衣衫虽为小袖,但与初唐、盛唐女服相比,也明显趋于宽松。

中唐到五代时期的襦裙,风格又回归到了魏晋时期,襦仍是到腰胯,裙子变窄,裙腰高耸,只不过袖子还是小袖。

宋朝汉民族服饰基本延续了唐朝的,唐朝和先朝有什么,就有什么,没有变化。衣裳连制(深衣):仍就是士大夫居家和民间小礼服。不过和前朝比,深衣在民间又开始活跃起来,深衣越来越倾向于礼制化的地位,朱熹家礼中制定了深衣的一种规格,成为朱子深衣,而宋朝的深衣,袖子多比较宽大。

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装形式,与唐宋时期的襦裙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在年轻妇女中间,常加一条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动,有些侍女丫环也喜欢这种装束。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 腰带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作用与宋代的玉环绶相似。

令人伤心的是,满清入关,在其屠杀政策下,汉服在华夏大地绝迹!!!

汉服怎么消失的:满清剃发易服

1644年,这是中国历史上“天崩地裂”的一年,这年3月,李自成北上攻取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李自成派唐通招抚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吴三桂经过考虑,决定归顺新朝,并回京朝见“新君”李自成,在回京途中,闻到父亲被囚,爱妾陈圆圆被掳,顿改初衷,回师山海关,袭击唐通部。李自成闻讯,决定征剿吴三桂,21日,双方激战山海关,22日晨,吴三桂情势危急,带随从冲出重围,至关外向驻扎在关外觊觎已久的多尔衮部剃发称臣,归降清军,双方合兵。26日,李自成败退回北京,旋即西撤,清军入关,“定鼎北京”。

满洲入关之后,即下剃发易服令。并为此数度血洗中原!屠城灭种!杀人盈野!江南之屠,仅扬州一城,死者即达八十余万!嘉定之屠,城中血没至脚踝骨!尚不算湘潭、两广、闽粤之屠!为推行剃法令,改换衣观,一直弄到“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地步。满洲贵族的剃法令一直持续到1662年,终于大功告成!这年,清军入台湾,灭郑成功余部。汉服最后从华夏土地上永远的消亡!
满洲贵族在剃发令中有个小小的破例:规定“儒从僧道不从,男从女不从,俗从娼优不从”。所以今天我们还可以看见在和尚、道士和古装戏曲那里的残留的汉服的残迹。满洲贵族的剃发令是极其严厉的,任何按规定不愿意剃发的人,无论他是谁,他的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当时,有个孔子的后裔,官止陕西督学,上书多尔衮说:“……惟臣家衣观,三千年来未曾变易……”希望看在他祖宗孔子的面子上,放过他们。但多尔衮非常严厉的说,“……本当依律处斩,姑念尔圣人后裔,暂免死罪……”连孔子的面子也不给!这就揭穿了满洲统治者所谓尊崇孔子的真面目:“奉行儒术,崇饰观听。”只不过是“南面之术,愚民之计”罢了。

满洲统治者的全国统治确立之后,在满清贵族内部,也有人就辫发提出反对,(这说明一部分满洲人还有点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装束粗蛮野鄙。)要求考虑恢复华夏衣冠,但皇帝怎么说:“宽服大袖,以待人宰割乎?”警惕之心,时时刻刻!知道自己犯下的杀人罪行,所以惶恐的警惕别人报复!
满服的长袍、马褂、瓜皮帽,再加一条猴尾巴辫子的装束一直持续到辛亥革命,清末的南社,还有许多文人之所以支持辛亥革命,他们认为革命成功之后,一切恢复“汉官威仪”,人们又可以峨冠博带,宽服大袖的在街上走了。

可是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因此失望甚至反对。在当时的革命党人看来,甚至汉服也成了腐朽没落的象征。孙中山给中国人弄来了“中山装”,而中山装是什么?是根据日本的学生装改裁过来的!由于孙逸仙崇日,汉服从此失去了最后一次恢复的机会,就这样彻底消失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实在可悲啊。今天我们只能从和尚、道士、古装戏剧那里,窥见一点汉服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