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伏尔泰《中国孤儿》简介

时间:2018-09-26编辑:文二

在16世纪,法国一批人文主义作家就对中国产生了强烈兴趣。拉伯雷认为,“智慧的神瓶”在中国,蒙田把中国看做“欧洲的典范”。

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掀起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中国热”,并把“中国风”吹向整个欧洲。启蒙先哲伏尔泰、“百科全书派”思想家狄德罗等大师都对中华文明热情赞扬。

伏尔泰像

伏尔泰认为“中国人是最有理性的”,他还将中国人推崇的“理”解释为“自然之光”。为了发扬光大他所说的“中国精神”,他进而根据元杂剧《赵氏孤儿》,写出了剧本《中国孤儿》

伏尔泰改编的剧本所依据的是耶稣会士马若瑟(1698~1736年)的译本。马若瑟在华传教近40年。他将纪君祥的元杂剧《赵氏孤儿》译成法文,托人捎回巴黎,1736年,杜赫德神父将之发表在他主编的四大卷《中国通志》里。伏尔泰读了马若瑟的译文后,萌生了写《中国孤儿》的想法。

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是第一部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剧情发生在公元前7世纪,晋灵公时,文臣赵盾和武将屠岸贾不睦,屠欲杀赵,后用计在灵公前诬告赵氏不忠,将赵家斩尽杀绝。忠于赵家的老医生程婴隐匿并抚养了赵家唯一幸存的后代,20年后报了冤仇。

原剧有弄权、作难、搜孤、救孤、除奸、报仇等段落,伏尔泰摘选了搜孤、救孤的情节,希望体现一种道德影响,于是,将故事发生的时间往后移至元代,并把诸侯国内部“文武不和”改为两个民族间的矛盾。

改编的剧本描写了成吉思汗入主中原后,搜求前朝遗孤,抓了遗臣盛缔。盛缔同程婴一样献出自己的儿子,救出了前朝遗孤。盛妻奚氏与成吉思汗曾有旧情,于是成吉思汗提出条件,若奚氏肯异地改嫁,则他可以免于追究。

但奚氏爱子爱夫,宁死不从,在场的成吉思汗深受感动,宽恕了所有的人。

伏尔泰深信,该剧是第一流作品,有助于了解中国人心理,而把中国人民的道德显示在法国人面前,胜过所有关于中国的论述。

他说,有关孔子的道德学说已包括在这五幕剧中了,所以《中国孤儿》又名《儒家道德的五幕剧》,体现了伏尔泰“文明战胜野蛮”的主旨。

1755年,《中国孤儿》在巴黎公演,并轰动一时。

《欧洲十九世纪文学之主潮》的作者勃兰克斯评论道:“中国是个不信神的民风淳朴的古老国家。伏尔泰关注这种和平的文明。他颂赞纯人文的美德、忠诚、牺牲精神和对人类理想经久不衰的眷恋。归根结底,《中国孤儿》申明一种生活哲理。”

此外,伏尔泰更是把中国奉为理想国,主张用中国的榜样来改造法国和欧洲。他论及中国的著作将近80种,信件200余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