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道光帝为什么要把陵墓从东陵迁往西陵?

时间:2018-10-20编辑:文二

道光即位,按清朝的定制,在东陵界内选择陵地建造陵寝。几年后,陵寝建成,并将皇后的梓宫安放其中。不久,道光借口地宫渗水,把陵墓推倒重建,不过新建的陵寝并不在东陵,而是建到几百里外的西陵去了。道光为什么要这样做?

清朝的新皇帝即位后,应马上为自己的身后事着想,要选择风水好的地方建造陵寝。尽管清朝大多数帝王并没有严格按照这样来做,有的上台后很长时间才想起这件事来,但选择建造陵墓的适当地方都是十分看重的。

按照乾隆皇帝制定的原则,由于最初三帝已经造成了东西两陵的局面,后代的皇帝为了表明自己血统,需按昭穆分葬东西两陵,不必再去另择地方。嘉庆死后葬到西陵,他的儿子道光上台,按规定要葬到东陵。

2c7746f5f3ece7114fe7ba9278c85074.jpg

道光元年(1821)九月二日,道光下诏说:“国家定制,皇帝登极后应马上选择万年吉地。根据嘉庆元年高宗皇帝的敕谕,今后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东陵、西陵地界内分别修建。我现在登位后,严格按照祖宗成法,在东陵界内选择绕斗峪建立吉地。”随即派出庄亲王绵课、大学士戴均元、尚书英和、侍郎阿克当阿等人办理此事。

十月十八日,陵墓正式开工兴建。道光帝认为“绕斗峪”地名不好听,在第二年改名为宝华峪。七月份,道光召见戴均元等人,听取他们的汇报,并面授机宜,具体规定陵寝制度。道光五年三月,道光皇帝还亲自前去察看。两年后,陵寝工程正式完工。

这年的九月二十二日,道光亲自护送他的孝穆皇后梓宫安放到宝华峪地宫中。当时他看到地宫坚固整齐,规模宏伟,心中十分高兴,遂晋升戴均元为太子太师,英和官复一品顶戴,庄亲王绵课原来借国家的俸银四万两全部免掉,穆彰阿、宝兴、继昌等参与建陵的官员均论功行赏,就连一些工匠也得到了赏赐。

皇后也葬了,具体负责的官员也得到奖赏,按说此事已经完成了。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道光最后并没有葬在宝华峪,而是葬到西陵去了,这样的做法并不符合乾隆的规定。

完工后的第二年,道光下令拆毁宝华峪陵寝,所有能用的材料全部运到数百里外的京西易县,搬不走的材料后来在修建咸丰帝的定陵时全部用上,剩下的一部分砖瓦地基材料当时认为“与风水不甚相宜”,“运出口门风水地外,择于僻静处所,妥为掩埋”。苦心经营多年的宝华峪陵寝就这样变成了废墟。至今这片道光陵墓的废墟仍可在东陵界内看到,瓦砾成堆,碎砖碎石遍地散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废弃的原因据道光皇帝自己讲是地宫内部出现了渗水。道光八年(1829)九月,道光帝到京郊打猎,路过东陵,顺便到自己的陵墓去视察。往地宫走了一圈,回到地面时,发现靴底潮湿,且先时曾梦见死去的孝穆皇后在海中向他呼救,便疑心地宫修建可能有问题,渗出地下水了。

他当即传谕留京五大臣会同刑堂官,对选陵修陵的大臣及地宫渗水原因切实根究。他脑子里一直在转悠这个问题,没几天就谕军机大臣:“朕昨亲临阅看所办工程,亦多草率,这是有关监督官员等存在着明显的偷窃侵蚀情弊。”这还不够,他派出大臣敬徽、宝兴诸人,对地宫内外“逐处履勘”,发现罩门券、明堂券、穿堂券、金券和宝床下,均有浸水现象。

70275a8889ad2d05b5055ee354a31a81.jpg

九月,听了敬徽等人的报告,道光觉得问题的确很大,又亲临地宫阅视,再次降谕旨:“今天朕亲临阅视,金券北面石墙全行湿淋,地面间断积水。仔细看看日前积水痕迹,竟然超过宝床之上。见到孝穆皇后梓宫霉湿的痕迹,约有二寸,估计积水达一尺六七寸之多。”

话锋一转,他又说:“此项工程完工之时,如果加以详慎体验,难道会一点也不能发现问题?这是绵课等人堪舆相度,漫不经心,时良负恩,莫此为甚。”他勃然大怒,接连发出十三道圣谕,大骂办事的大臣是丧尽天良,指责英和等人罪大恶极,说一定要严加根究。

有关堪舆地形和修陵的官员遭到了审讯,道光一定要查出渗水的原因。他让主审官奕绍等人将修陵监督“隔别严讯”,一定要供出开工时实际的情形。同时还要对承办工头匠役“详加开导,隔别讯问”,并且对他们说这件事与他们无关,“务力据实供吐”。审讯的内容主要是“开壤土性”、“开通时有无山石夹杂泉水浸泛”和“地平以下未露明工程做法”。

道光根据自己的阅视和大臣们的查勘,认为地宫浸水的原因是山水浸溢无疑,“而水势自外内注,抑从地泉涌出,总当确切究明,以便设法修治”。在审讯这些人的时候,他还审问了建陵之前堪舆吉地的宋泗、赵佩琳、茅鸿升、姚绍基、毓庆等五人,要查清当时是何人首先看定宝华峪为吉地,其他人当时是否有不同意见,是否提出此地有泉水。

经过长达一年的审讯,地宫浸水的原因大致追查出来。道光认为主要是北面墙帮间有石母石滴水,虽然修陵时作了准备,“用工拦挡,令水旁流”,但日子一长水就滴了出来。原议在陵墓的两旁安设龙须沟出水,但英和说不用安置,所以全部停了下来。

英和还认为土必甚钝,没有泉石,土地十分干洁,认为龙须沟工程可以停办,并将这些话上奏道光,这分明是欺上瞒下。英和当时还保奏牛坤具体负责建陵,认为只要有牛坤在,当没必要每天都到场。而牛坤说他自己是不管工程的,实际上两人是互相推诿,致使地宫质量出现问题。

道光九年九月十日,道光下令将英和先革去顶戴,拔去花翎,革职;戴均元革去官衔,降为三品顶戴;其他官员也受到了各种处罚。两天后,道光又亲自到宝华峪地宫查看。看到地宫内汪洋一片,不由得怒火中烧,认为对官员们的处理太轻了,于是又将戴均元革职,英和的两个儿子也被革职。

几天后,又将英和等七个具体负责建陵的官员查抄家产,其他官员要罚赔白银25万两。至十月初四,他对这件事作了最后处理,认为本要将英和拟斩,但经查实在建筑工程中他并没有贪污行为,所以从轻发落,让他到黑龙江充当苦工,他的两个儿子也到黑龙江去。其他一些官员也发配到伊犁、乌鲁木齐等边境去赎罪。戴均元因为年纪太大了,免其死罪,也不发配到边疆,但要驱逐出京回到原籍,子孙俱免职。

当代一些专家认为,其实地宫漏水是正常现象,就那个时代的工程技术和建筑材料来看,出现渗水并不奇怪。如乾隆皇帝的裕陵地宫,里面也有积水。不过当时在地宫建造时,宝华峪地宫的确有技术问题,没有设计龙须沟、漏眼之类的排水孔,以便能及时把渗水排泄出去。

6a5056af45371f5f24f5cb3ccd81b90f.jpg

但一旦发现有问题,再设法补救并不是不可能,说到底,渗水问题在当时是可以解决的。即使认为宝华峪土质不佳,不宜建陵,那么道光的陵墓当在东陵界内另外再选一个地方重建。然而,道光在惩办了修陵不力的官员后,将这座征用了数十万工匠和数百万夫役,历时7年才修好的陵寝,无论地面建筑还是地下工程,全行废掉拆除。他违反乾隆的昭穆规定,将陵墓建到西陵去了。

道光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道光亲临易县新选的万年吉地阅视,并赐名“龙泉峪”。这年五月,陵寝正式开工,承修大臣是工部尚书穆彰阿。道光曾对穆彰阿等人说:“造陵中的一切都务必俭约,不许弄得太好,现在重新选择这里实在是不容易啊。”的确,我们也想知道推倒一个陵墓再建一个,道光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为什么他自己也感叹不容易?

新建造的陵墓叫慕陵,在隆恩殿前的月台左侧有一石幢,上面镌刻着道光的两首诗,主要是为自己从东陵迁到西陵作辩护。第一首云:“毋谓重劳宜改卜,龙泉想是待于吾。人情可叹流虚伪,天命难谌懔典谟。

郁郁山川通王气,哀哀考妣近陵区。因时损益无非教,驭世污隆漫道迂。岂敢上沿诸制度,或成后有一规模。心犹自慊增惭惧,慎俭平生其庶乎。”第二首云:“吉卜龙泉工始成,永安二后合佳城。山川惬意时光遇,新故堪伤岁月更。世事看花悲既往,人情寄梦叹平生。

东望珠阜瞻依近,罔极恩慈恋慕萦。”从这两首诗中,有关专家发现,道光的辩护是欲盖弥彰,迁陵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他找到了比宝华峪更理想的上吉佳壤龙泉峪。怪不得他对渗水问题一惊一乍的,原来是另有所图!只可怜了当年那些承办的官员们,既罚赔钱财,又降职充军。

道光认为龙泉峪“郁郁山川通王气”,而且与他父母亲的昌陵相近,至于浪费了多少钱财他就不管了。他在两首诗的注释中说:“我因为宝华峪办理得不好,规制又违反了我的本意,不得不另外找一块好地方。特地命令禧恩等人到处寻找,经历了好几年,终于找到了这块宝地。”

又说:“我亲自到这里来视察,眺望四周冈峦环拱,川溆潆回,建陵的规制与我的本意十分符合。我的皇考仁宗睿皇帝(指嘉庆),皇妣孝淑睿皇后安奉在昌陵,山川王气,毓瑞锺祥。这个龙泉峪在昌陵的西面,相去八里左右,五云在望,一脉相承,是我特别向往的地方,也完全符合我平素的意愿。”讲到这里,我们对道光的迁陵目的就一清二楚了。

86fa4f9bf465b4b536f48cb70f3b87b7.jpg

在他刚上台初期,迫于乾隆的规矩,匆忙在宝华峪建陵,后来他嫌宝华峪风水不够好,多少有点不满意,恰好碰上渗水事件,他就小题大作,干脆把陵毁了,再去找一块好地方。这样,大臣们也不便说反对的意见,他自己也顺心顺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