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清代的沧浪亭是什么样的

时间:2018-03-08编辑:梓岚

到了1696年的清代,巡抚宋荦重建了沧浪亭。这次重建,宋荦把园中傍水的沧浪亭移建于假山之巅,并以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徵明的隶书“沧浪亭”为匾额。

另外,宋荦在沧浪亭的入口处和园内都增添了许多建筑,为沧浪亭的山水景色更加增添了一抹韵味。

沧浪亭最初的正门在南面,朝北的园门刚开始只是一扇小山门。宋荦重修沧浪亭,将原南正门以一道漏窗粉墙围封了,从此北门便成了唯一进入园林的门。

沧浪亭石坊坐落在沧浪亭的入口处不远的地方,坐东面西。它是于清代的宋荦重建沧浪亭时所建,造型古朴雄伟,是进入沧浪亭园林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石坊横楣上镌刻有隶书“沧浪胜迹”4个字,虽然历经沧桑,但风采依旧。

过了石坊,沿河向东的不远处,便是通达沧浪亭园门的三曲石平桥,同为清代的巡抚宋荦所建,建造最初的时候为木构赤栏桥,故三曲石平桥又称红桥。

在宋荦的《重修沧浪亭记》中记载:

跨溪横,‘略杓’以通游屣。

在清代长洲诸生张罻题的《沧浪八咏》中,还有描写“红桥”的诗句:

柳堤水漫接春潮,

山色林光看未遥。

载酒频移青雀舫,

寻花常过赤栏桥。

后来红桥因战争和年久失修等原因被毁了,存留下来的石构三曲平桥是后来重修的。

1719年,康熙南巡时为表彰地方上的重要官吏,御赐巡抚吴存礼诗一首。吴存礼为了宣扬皇上恩德,重修了沧浪亭,并在门厅与步碕廊间,饬工庀材建御碑亭一座。

御碑亭为廊亭,面积将近10平方米,壁间嵌有刻碑,就是康熙皇帝御赐的诗。吴存礼将御诗刻于其中,也是为了警戒后世官吏。

后来乾隆皇帝南巡时,路过苏州,也曾驻跸在沧浪亭,并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据说,当年乾隆皇帝南巡,路过苏州,住在沧浪亭。有一天,皇帝吃完晚饭,觉得寂寞无聊,便想寻个消遣。他听说苏州的说书很有名气,唱得动听,说得入情,有声有色,非常有趣。于是,传下旨意,要听说书。

苏州城内有个说书的名角叫王周士,名气响彻江浙。苏州知府亲自去请王周士,还特别关照他,在皇上面前,多为他美言几句。

王周士到了沧浪亭,乾隆皇帝正等得不耐烦,要他马上开书。

王周士不动声色,慢吞吞地说:“万岁坐在明烛边上,难道不知道四周一片漆黑?小人在黑暗里弹唱动作,万岁如何看见?”

乾隆听了,虽觉得话里带刺,但也有几分道理。只好面带尴尬,命左右赐王周士明烛一根,好令他快快开书。

王周士手捧三弦,站立在那里,仍旧不动。皇上不禁生起气来,问:“何故还不开书?”

王周士不卑不亢:“启禀万岁,小人说书虽是小

乾隆没听过苏州说书,不知道有这样的规矩。绷起了面孔,粗声粗气地说道:“赐座!”

内侍马上去搬椅子,心里却犯嘀咕:皇帝面前一等大官,也不敢坐着说话。眼前这个说书的,居然讨到了金凳,心里着实不服气。

王周士可不顾这些,大模大样地坐下来。把三弦一拔,“叮叮当当”的声音,既像百鸟朝凤,又像金鼓齐鸣。乾隆听得是眉开眼笑。

王周士最拿手的是《白蛇传》。于是就挑了最精彩的一个片断说起来。说到端午节白娘娘怎样误吃雄黄酒,怎样现出了原形吓死许仙,真是讲得绘声绘色,活灵活现。乾隆听得津津有味,点头晃脑,脱口喊出“好”字。

王周士字正腔圆,越说精神越足,一直说到白娘娘盗仙草,回到苏州,救活了许仙,方才落回。王周士把三弦一放,说道:“明日请早!”

乾隆听得兴起,哪肯罢休,连连摆手,道:“寡人兴致正浓,岂能扫兴?”

内侍上前禀报:“皇上,已是五更天了。”

乾隆不得已,吩咐内侍,将王周士留宿在沧浪亭。乾隆皇帝听书听得如醉如痴,神魂颠倒,一天也不能断,成了一个地道的书迷。

后来,他要回京,这样的好书又舍不下,就命王周士随驾进京,外加赐七品冠戴。

王周士到了紫禁城,住在皇宫里,真所谓平步青云。吃得顺口,穿得舒坦,住得宽敞,连走路的地面都是软乎乎、滑溜溜的。

可是,这么惬意的日子,王周士反而过不惯。他觉得关在皇宫里弹唱,就像一只身陷金丝笼的百灵鸟,唱不出新歌,伸不开翅膀。

所以,他找机会借口生病,禀明皇上,又回到了苏州。这正应了王周士说过的话:“我们唱书,总想把书唱好,该怎样总是怎样呀!”#p#分页标题#e#

因为王周士为了来苏州说书,而宁愿舍弃皇宫的富贵华丽生活,因此后来就有了“沧浪亭胜过皇宫的传说”。

1827年,布政使梁章钜和巡抚陶澍再次重修沧浪亭。梁章钜重修沧浪亭不仅翻新了已有建筑,还新增了门楼和五百名贤祠等建筑。

穿过石构三曲平桥,即到了沧浪亭入园的门楼。门楼刻工精细素雅、简洁大方,以“五百名贤祠”为额。在《重修沧浪亭记》有记录:

道光丁亥布政使梁公章钜重修,巡抚陶澍复得吴郡名贤画像五百余人,钩摹刻石,建名贤祠于亭之隙地,每岁时以致祭,盖祠与亭不相袭,人云指目者,犹曰沧浪亭。

面桥临流,闬闳北向,颜曰五百名贤祠者,则名属诸祠,实亭所从入也。

后来门楼毁于兵火,存留下来的是1873年由巡抚张树声重建的。

布政使梁章钜和巡抚陶澍重修沧浪亭时,得到吴郡名贤祠画像500余人,于是,他们命人钩摹刻石,建名贤祠于园中,每岁致祭。

五百名贤祠位于园林的西侧,占地面积将近200平方米,是清代江南最大的儒家祠堂。此祠堂坐北朝南,为3开间样式,东西两侧各有一小耳房。

五百名贤祠祠门全部为落地长门窗,计24扇。长窗心仔为海棠菱角,裙板上刻有大如意头花纹。祠东耳房,东西两墙上有两扇六角菱形翻启小窗,都为冰纹式。

五百名贤祠内壁间嵌有碑刻25方,列有594位名贤刻像。堂内还悬有一个匾额,为“作之师”。这是取自史学经典《尚羽·泰誓》中的:

天佐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作之师”也就是为人师表的意思,这里是指五百名贤可作儒家子弟的老师,是仕人的师表。

五百名贤祠后来毁于兵火,存留下来的为1873年重建的。与五百名贤祠呼应而建的还有月洞。月洞位于“明道堂”与“五百名贤祠”之间的院墙中。

月洞面西门上有额“折矩”,月洞面东门上有额“周规”。周规和折矩均取自《礼记》中“周旋中规,折旋矩”之意,是指“五百名贤祠”中名贤的选择,是以儒家的仁与礼的为标准的,他们都是仕途中的楷模。

在园林的最南边还增建了印心石屋,此屋全部用黄石堆砌,面积达50多平方米,也由陶澍所建。当时清宣宗亲笔御书“印心石屋”4个字,赐予江苏巡抚陶澍,陶澍为了感谢皇恩在园中建造了此屋,并将皇上御书的“印心石屋”4个大字作门额,以示皇恩浩荡。

“印心”是取自佛家《传灯录》中:“衣以表信,法乃印心。”相传,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说法,大梵天王献上金色波罗花。释迦牟尼拈花示众,但众僧不解佛意,唯独摩诃迦叶破颜微笑。

释迦牟尼知道只有迦叶悟其心意,遂赐予了迦叶佛法。从那以后,印心就用来比喻释迦牟尼与迦叶不藉言语,心领神会。清宣宗以“印心”赐予陶澍,后人猜测是为了称赞陶澍懂得自己的心思。

“看山楼”就筑于石屋之上,夏时,此地是全园最佳的避暑纳凉之处。

1827年,梁章钜重修沧浪亭时,巡抚陶澎集吴郡名贤画像500余人,钩摹刻石,建名贤祠于隙地,后被毁。

在1873年得以重建,当时搜求刻像,存者大半,觅得拓本。补刻自晋散骑常侍顾公荣至清初尚书彭龄140人,皆旧记所有,并新增自文忠公林则徐至学士吴信中12人。

每5幅刻于一方石上,每幅还刻有传赞4句并姓名职衔,刻像尚能看出各位名贤的相貌,皆为清代名家顾湘舟所刻。

所刻为春秋至清代2500年间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人物,大体分政治、文学、忠节、礼义、循吏、经学、隐士、军事、理学、水利、医学、历算12个类别,既有吴籍人氏,也有来苏州任职或居住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