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海南崖城古州之叹:即将湮灭在文明浪潮中的古城

时间:2012-05-02编辑:历史狂流

  崖城是海南省三亚市的一个镇,位于三亚市西40多公里处。自南北朝起建制崖州,是中国最南端行政政权所在地,历代的州、郡、县治均设在这里并建有庞大的城墙。历史上有不少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被流放到这里,故崖城又有“幽人处士家”的称号。

  明代,崖城已具有“弦诵声黎民物庶,宦游都道小苏杭”的盛况。这与历代的文人墨客、圣贤学者、达官名流的流配谪居与来自粤、浙、闽等发达地区的商贾留居落籍有着密切的关系。

  今天的崖城,悠久的历史和残余古迹已成为三亚独特另类的旅游之地。带上一种暗淡的心情,我来到崖城,睨视这座湮灭在文明浪潮中的古城,驻跸在古城楼上,遥望着40余公里外的三亚湾畔耸立的无数高楼大厦,阳光将我的心情涂成一种凄凉。一边是灯红酒绿、觥筹交错、舞榭歌台的现代文明;一面是残墙颓塔、零落芜秽、易水悲音沿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风景。我无法矜持,沿着古城墙下的市井巷闾踟蹰,如一落拓颓唐的士大夫,在浸渍着优厚文化的斑驳墙垣上,追缅古城的昔日……

  古城墙的叹息

  应该说,以崖城为中心,包括乐东县黄流、冲坡一带的土地是一块富庶之地。偌大的冲积盆地背枕森林茂密的尖峰顶,头倚淡秀天然的崖州湾,风光旖旎。宁远河孱弱地从五指山腹部逶迤而绕过尖峰顶山麓北部山脚,切出个半圆,顺着崖城城东的过坡,抢郭双流入海。

  宁远河流域肥沃的土地、崖州湾海域丰富的渔场,吸引着无数人的向往。千百年来,许多人“契家驾舟而来,散泊海岸”。尤以讲闽南话的福建人居多,其“迁崖始祖”,追溯至今,已有三千多年。

  三千多年前的迁崖始祖是何时从何地相中这块土地,掘土筑城、结市贸易的呢?我无法考证,但史册记载,古崖城在宋朝以前为土城,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始砌砖墙,后经元、明、清三代扩建,使之成为海南岛规模最大的一座坚固的城墙。

  我不知当时的领导为何要建如此规模的城墙,是防外患?还是惧内乱?崖城虽偏安一隅,但以当时中国在世界的地位,还没有几个东南亚的小国敢来扰袭,唯一能释惑的是防黎!作为海南岛原住民的黎族,世代繁衍于此,至今仍可窥乐东一带以黎人为主的风土人情。只是由于汉族的不断涌入,黎人们渐渐退进了海南腹部的五指山,城墙便成了一种标志与象征。在海南的一百多万黎族人,至今还没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这不能不说是个悲哀。

  崖城虽远离中原,却备受中原文化润泽,成为当时海南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究其原因,一是当时从中原、福建沿海一带迁居过来的汉人,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渔业、农业技术,而且与东南亚开展三通,使崖城成为当时著名商埠,促进了经贸的发展。如当时的黎族妇女织出彩色床单幕布的“崖州被”,就是通过通商而闻名世界的;二是一大批中原文化人、宦官迁徙、贬谪此地。据史料记载,自唐宋以来,有50多名高官被贬谪于此,单“部级”以上的干部就有14人之多,如唐朝的宰相韦执谊、唐瑷;宋朝的名臣丁谓、赵鼎、胡铨;元朝的王仕熙;明朝的王倬、赵谦等。由此,崖城又有“幽人处士家”之称。

  如此众多的英才沦落天涯,虽心中不平,却也远离了官场的是是非非,难得一份宁静。俗话说:无官一身轻,卸任后的官吏们,无政事可做,便操起旧行,吟诗作画,开坛授徒,传授学问,使崖城一带读书之习蔚然成风。浓郁的文化氛围,使古崖城历史上名人辈出。如宋朝的名贤陈中孚、裴闻义;明代的钟芳被称为岭南巨儒;特别是清朝的举人林赞统,与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参与戊戌变法,成为崖州的骄傲。

  直到今天,以崖城、乐东一带的岛南读书风气甚浓。现今海南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搞文字工作的,没几个不是乐东人,颇有些像绍兴的师爷。可以说,乐东的今天,受泽于古崖城昔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