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为什么历史上湖南这么牛这么血性?

时间:2017-02-27编辑:梓岚

为什么历史上的湖南这么牛?近代史上改变中国命运的大都是湖南人,这其中有何秘密吗?

湘水勾连了长江与珠江,中原与岭南

北依长江中游和云梦大泽(今天已不到八百里的洞庭),南靠分割了岭南两广的南岭。位于两者中间的湘水(支流从南到北包括:潇水、浏阳河等)、资水、沅水、澧水,自东向西,呈梳子状流出了三湘大地(洞庭湖领域的湘中、衡山之南的潇湘湘南和雪峰山、资水之西的湘西)

作为最靠东,与江西的赣江(平原)隔着一道罗霄山山脉的湘水,其源头湘水、潇水皆发源于南岭山系。其中正源湘水发源于今天广西海洋山,潇湘一路北上,先后冲刷出衡阳平原、长沙平原,一路直下洞庭湖,入长江。以及历史上很早便留下名字的一连串城市:永州、郴州、衡阳、湘潭、长沙、岳阳。

也正是湘水和湘水河谷平原从南到北勾连了长江与珠江,中原与岭南。

我们知道,秦代时期,灵渠便勾连了湘水和漓水(江)。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漓江是珠江西江的支流)相连。中国的古水上一直称湘漓同源,北流为湘,南流为漓。所谓漓者,离也。言离湘水而南去之义。海洋山(古称阳海山,讹为海阳山,明代之后统称为海洋山。)之下,一水勾连南北,也是一道景观。

可以说,正是由于湘水、漓水的勾连,中国人能早在秦代便达到了华夏民族向南的极限(今右江的西部支流源头崇左)。

我们之前讲江西的河流时候,已经提过,由于湖南与两广交界的南部五岭之间有了湘水、潇水等河谷的出现,使得湖南成为南北交通的要津。而江西的赣江上缘由于群山险要,便使得江西与广东之间没有了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历史上,湖南的开发,有最早从洞庭湖一路沿湘水向南,直达岭南、交趾(今越南北部、广西南部)。

湘水西部便是资水,资水同样源起南岭,向北形成邵阳盆地河谷平原,经中国第二第三阶梯的雪峰山峡谷之间,继续北流入洞庭湖。再往西依次是沅水、澧水。

发源于贵州北部的沅水和发源于四川、湖南交界山地的澧水,皆是一条条武陵山脉中的溪流,被称为五溪蛮、武陵蛮的土家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便是生养于此。直到今天,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便是在两水之间。

北部荆楚文化、东部宋明理学和湘西蛮文化的杂糅

湖南的开发,是从北向南,从东向西渐次进行的。也可以说是沿着湘资沅澧四水,从下游向上游,自东向西。由于北部和古荆楚文化天然的关系,湖南的开发最早是在洞庭湖周围。屈原离骚里便有:“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可见,在当时,湘资沅澧四水靠近洞庭湖、长江的下游已经得到开发。

在后世,尤其湘水和珠江流域的联通,湖南东部沿湘水河谷一路也得到较早开发。甚至历史上有一段时期,今天广西桂林的北部,湘水上游的全州是隶属于湖南。

历史上,中原王朝屡次的征伐岭南几乎都是从湖南沿湘水南下,而也是由于湖南湘水河谷的连通性,历代的农民起义军北伐、南征也均把湖南作为通道。比如唐末的黄巢和近代的天平天国。均是从桂北一路北上,泛湘水而下汉口,进入长江中游。

时至今日,由于广西北部与湖南的天然联通性,广西北部的桂林和湖南南部等地风俗、饮食极为相同。在历史上,桂北桂林、柳州历来是广西、经济交通重地。民国一段时间,桂林还曾经是广西省的省会。

再加之,湖南东部的江西仅罗霄山脉相隔,中间有着赣水西部支流的袁水(袁州,今宜春)与湖南东中部天然相连。明代前后,大量江西移民迁移湖南。毛主席的祖居地便是浙江西南部浙水流域的江山县。可见,当时中原南迁的农耕汉族的迁移路线是经皖南、江西,再一路西进进入湖南。再之后的湖广填四川。

正是由于湖南有着十字架状(北上汉口、中原,南下两广,西达川黔,东至江西、浙闽)的交通联通性。长沙从秦汉时期便是名郡。在历史上长沙还是江南四大米市之一。而岳麓山书院更是文化重镇。

可以说,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湖南文化、湖湘文化呈现出:北部荆楚文化、东部宋明理学和湘西蛮文化的杂糅。既有荆楚文化的浪漫、多情,宋明理学的崇义、节义明礼,又有湘西少数民族蛮文化的崇尚自由、血性和桀骜不驯。

为什么湖南人比其他中国人更有血性?

从秦汉时期,中原汉族开始从荆楚、云梦大泽向南移民,从江西向湖南西部移民。尤其是湘水打通以后,湖南的开发过程几乎是从北向南,从东向西,向湘西、湘西南开发。在这一过程中,过去该区域的少数民族,入三苗、武陵蛮逐渐被挤压到西部武陵山山区,资水南部,贵州北部的沅水和发源于四川、湖南交界山地的澧水等河谷地带。

汉代,名将马援便曾在此征讨武陵蛮(今土家族、苗族、瑶族等)。宋代、唐代,上述流域溪洞的蛮族多次反叛,使得中原王朝不得不在此设立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地方长官的羁縻州县。甚至明代以前都是边防重镇。

也正是由于湖南西部、西南部武陵山、雪峰山的山险溪深,并不适合刀耕火种的农耕。农耕汉族始终不能征服当地的少数民族。再加之古代医疗条件的所限,当地高山河谷的瘴气肆孽,历代以来,湖南西南部也就成为朝廷被贬官员的流放地。柳宗元正是在被贬到湘水上源的永州时写作了《小石潭记》等永州八记的系列作品。

谭其骧先生在其著作《长水集》中曾谈到过湖南人血统中的蛮族基因。前来和蛮族交战的军队、被贬到此的官员以及大量的移民,这一人群和当地蛮族的通婚,便形成了今天的湖南人的蛮族血缘、血统。比如今天湖南人中的大姓文姓、向姓等便是有着蛮族成分的姓氏。毛主席的母亲便是湖南文姓一族。

而也正是这个原因,相比中原汉族的柔弱,湖南人看起来比其他中国人更有血性。

受北部东部宋明理学的熏陶,使得湖南能够产生曾国藩、左宗棠这样的大儒和经国之臣。而湖南南北交通的要道,西部少数民族历代的反叛意识,又使得湖南底层民众又受到了天平天国反清的洗礼,反叛、反压迫精神极强。

当年太平军从湖南一路北上,沿路贫苦民众、矿工不少人参与其中。可以说,在太平天国后期,曾国藩兄弟是领着一批湖南人打另一群湖南人。

近现代以来,改变中国人命运,推动历史进程最多的一个群体可能就是湖南人了。从谭嗣同、黄兴、宋教仁,再到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等领袖和开国将领。湖南人可以说是名人、将星璀璨。

从北伐战争时期,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秋收起义(毛泽东)、平江起义(彭德怀),湖南人都体现了极强的自由、反压迫的造反、革新革命意识。

在抗战中,湖南人甚至喊出了,中国若是德意志,湖南便是普鲁士德救国口号。而抗战中,发生在湖南的惨烈的常德之战,便可体现湖南人的血性和蛮劲儿。“此一役对中国而言,是证明其士兵之作战能力;对其盟友而论,亦足证明中国虽处于极大困难之中,尤能渡过难关,击退敌人。”当时的美国《芝加哥太阳报》如是报道评价了这场战役。

诚如谭其骧所评价的,湖南人身上带有蛮族的血统并不是贬义词。而正是这一血统的关系,使得湖南人身上少了所谓后世纯正汉人身上的柔弱、懦弱、委顿之气;受宋明理学道学扼杀的自由、反抗之意识;受专制主义毒害的顺民的奴性。

而正是此种难得的蛮劲头儿,成为了近代史上改变旧中国的一个个革命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