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李世民的墓有人盗过吗

时间:2020-05-29编辑:罗生门橘子

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礼泉县城东北20多公里处。陵园周长60多公里,总面积2万余公顷,陪葬墓180余座,被誉为“天下名陵”和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从唐贞观十年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的二十九年,昭陵陵园建设持续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

她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我们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昭陵首开中国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河,是唐代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昭陵保存了大量的唐代书法、雕刻、绘画作品,为我们研究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昭陵墓志碑文,堪称初唐书法艺术的典范,或隶或篆,或行或草,多出书法名家之手。

欧阳询、褚遂良、李治、王知敬、殷仲容、赵模、高正臣、畅整、王行满、李玄植的书法,都以其独特的风格,争奇斗艳,成为中国书法艺苑中光彩耀人的奇葩。“昭陵六骏”浮雕,构图新颖,手法简洁,刻工精巧,鲁迅先生曾称其“前无古人”。昭陵陪葬墓壁画,多为唐代现实生活的写照,又不乏浪漫主义色彩,其用笔,或奔放泼辣,或遒劲有力;其用色,或简洁明快,或细腻精致,人物造型无不形神兼得,栩栩如生,堪称唐墓壁画之上乘。昭陵陪葬墓出土的大量彩绘釉陶俑,工艺精湛,造型优美,色彩绚丽,亦为全国罕见。

昭陵是否被盗,多年来一直是广大游客颇感兴趣并常常问及的问题。我们说,昭陵同很多历代帝王陵墓相仿佛,在历史上曾不幸地遭到过盗掘。记载最为清楚的莫过于新旧《五代史·温韬传》五代后梁时,梁将温韬为耀州(治华原县,今陕西耀县)、裕州(治美原县,今陕西富平县东美原镇)节度使,掌义胜军,对关中唐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盗掘。《旧五代史·温韬传》载,温韬在任七年,“唐诸陵在内者悉发之,取所藏前世图书,钟(繇)王(羲之)纸墨,笔迹如新”。《新五代史·温韬传》的记载更为详细,其文云:“在镇七年,唐陵在其境内者悉发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墓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从这些记载来看,昭陵的确已被盗掘。不过,盗掘昭陵的温韬,也因之而命染黄泉。新旧《五代史·温韬传》均载,温韬盗掘帝陵,不得人心。他后来投降后唐,尽以所盗宝物贿赂庄宗刘皇后。大臣郭崇韬告诉庄宗:“此劫陵贼尔,罪不可赦。”庄宗碍于皇后情面,留温韬残命。明宗继位,终于将这个唐陵大盗“赐死”于家。

昭陵被盗,《宋会要》里也有记载。北宋建立后,太祖赵匡胤决定修复前代帝王陵墓,诏令州县检查历代帝王陵寝的存废情况。结果得知有28座帝王陵墓在动乱中被盗,其中关中唐十八陵中有12座被盗,它们分别是献陵、昭陵、定陵、建陵、元陵、崇陵、丰陵、章陵、端陵、贞陵、简陵和靖陵。这个结果应该是比较可信的。自从宋太祖大规模修复诸帝陵寝后,保护帝王陵寝的诏令屡见于历代帝王令典,关于再次盗掘唐陵的文字不见于史籍,故而,自五代温韬盗掘昭陵后,恐怕昭陵再也没有受到人为破坏。

但是,近些年来,不断有学者对新旧《五代史·温韬传》所载盗掘昭陵事提出质疑,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认为昭陵未被温韬盗掘。首先,学者们认为,温韬当时为耀、裕二州节度使,掌义胜军。在唐十八陵地区,温韬的势力范围只涉及三原、泾阳北部及富平西北而已,而乾陵所在的乾县、昭陵所在的礼泉县都是李茂贞的地盘。温韬名义上虽是李茂贞的义子,实质各怀鬼胎,温韬不可能到昭陵来作案。如果温韬真的盗掘唐陵,那也只能是其辖区的唐陵。

另外,学者们认为,既然温韬盗掘了昭陵,盗出了“钟王笔迹,且遂传人间”,为什么从那时起至两宋,甚至迄今,都没有发现《兰亭序》之类“钟王笔迹”在人间流传?以钟王在书法史上的崇高地位,其“笔迹”、“纸墨”流传人间后一定会有更多的记载和临摹品,但却泥牛入海,毫无消息。因此,他们反证史书记载有误。但愿这种良好的愿望能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