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儒艮的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情况

时间:2019-11-27编辑:梓岚

儒艮介绍

儒艮的身体呈纺锤形,长约3米,体重300-500千克。全身有稀疏的短细体毛。没有明显的颈部,头部较小,上嘴唇似马蹄形,吻端突出有刚毛,两个近似圆形的呼吸孔并列于头顶前端;无外耳廓,耳孔位于眼后。无背鳍,鳍肢为椭圆形。尾鳍宽大,左右两侧扁平对称,后缘为新月形,无缺刻。鳍肢的下方具一对乳房。背部以深灰色为主,腹部稍淡。

主要生活在热带浅海中,以二药藻、喜盐草等水生植物为主食。其分布与水温、海流以及作为主要食物的海草分布有密切关系。儒艮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南部沿海。

儒艮介绍_儒艮的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情况_中国历史网

儒艮的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情况

行动缓慢,性情温顺,视力差,听觉灵敏,平日呈昏睡状。饱食后除不时出水换气外,爱潜入30-40米深的海底,伏于岩礁等处静候,从不远离海岸到大洋深海去。对海温有一定的要求,不去冷海。对冷敏感,水温低于15℃,易染肺炎死去;水质差也易罹皮肤溃疡、内寄生虫等。

喜成群活动,以2-3头的家族群活动,虽然常单独行动,但也会组成6头左右的小群体,有时会达数百头以上。在隐蔽条件良好的海草区底部生活,定期浮出水面呼吸。生性害羞,只要稍稍惊吓,就会立即逃避。从不远离海岸。行动速度不快,一般每小时2海里左右,在逃跑时也不过5海里。一般每1至2分钟浮至水面一次,但有时会潜水达8分钟以上。上浮时仅将吻部尖端露出水面,下潜时会像海豚一般整个身体垂直旋转1圈。一般而言每天会游动25公里左右的距离。

食性:儒艮仅摄食海床底部生长的植物,深度约在1到5米左右,以多种海生植物的根、茎、叶,与部分藻类等为食,常会吃掉整株植物。它们不会使用门牙来咬断海草,而是以其大而可抓握的吻来摄食。有时它们会留下一条啃食过的痕迹,当退潮时海草林露出水面即可见到。儒艮一般白天或晚上皆会进食,但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则多半在晚上觅食。每天要消耗45公斤以上的水生植物,有很大一部分时间用在摄食上。觅食海藻的动作酷似牛,一面咀嚼,一面不停地摆动着头部,所以又有“海牛”一名。

叫声为持续的轧轧声或更高的尖锐声,类似海牛。已知鲨鱼、虎鲸与鳄鱼偶会捕食儒艮。

地理分布

儒艮的分布区跨居37个以上的国家。

国外分布:国外不连续地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的热带及亚热带沿岸和岛屿水域,以及海湾和海峡内的水域,北至琉球群岛,南至澳大利亚中部沿岸,西至非洲东部。

国内分布:南海:广西(防城县竹山港、合浦县对达港)、海南(东方县港门湾、白马井洋浦港、澄迈县东水港),广东省电白县和阳江县在20世纪70年代及台湾省南部在30年代曾有儒艮的记录。

BBC组织的科考队前往莫桑比克巴扎鲁托群岛,在距离海岸9英里的位置,发现了大量的儒艮。

繁殖方式

儒艮性成熟的年龄在9龄或9龄以上,雄性在9-15龄达到性成熟。雌性在10-17年时怀第一胎。在繁殖时期,一头雌性儒艮被几头雄性追逐,然后进行交配。妊娠期约13个月,每胎产1仔。新生的儒艮体长为1-1.5米,重约20公斤。幼仔的哺乳期18个月左右。前后两次产仔的时间间隔约3-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