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玉琮王: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之首

时间:2019-08-28编辑:吴飞

玉琮王的造型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良渚文化玉琮之首。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良渚文化玉琮王_良渚文化玉琮的故事_良渚文化玉琮的来历

此玉琮通高8.9厘米、上射径17.1—17.6厘米、下射径16.5—17.5厘米、孔外径5厘米、孔内径3.8厘米。是已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誉为“琮王”。

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琮体四面各琢刻一完整的兽面神人图像。兽面的两侧各浅浮雕鸟纹。器形呈扁矮的方柱体,内圆外方,上下端为圆面的射,中有对钻圆孔,留有台痕。下端有取料时形成的凹缺。琮体四面由中间的直槽一分为二,又由横槽分为两节,每节再分上下两个组成部分。

四面直槽内上下各琢刻一神人兽面纹图像,共八个,用浅浮雕和细线刻两种技法雕琢而成。在分为两节作角尺形的长方形凸面上,以转角为中轴线向两侧展开,每两节琢刻一组简化的象征性的神人兽面纹图案,四角相同,左右对称。

这一种人与兽的组合图是良渚文化玉琮纹饰的基本特征。另外,在兽面纹的两侧各雕刻一鸟纹,鸟的头、翼、身均变形夸张。整体纹饰中大量填充卷云纹、直线、弧线,刻画及其繁缛细致。

玉琮王的文物背景

“琮”始见于《周礼》等古籍。其形以《周礼·考工记·玉人》所释:“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白虎通·文质篇》曰:“圆中牙身玄外曰琮”。

良渚文化玉琮王_良渚文化玉琮的故事_良渚文化玉琮的来历

郑玄补注《周礼》时说:“琮,八方象地”。南唐徐锴释琮时讲:“状若八角而中圆”。后因后人难辨琮状的实体,以致南宋时称为“镇圭”。

至清乾隆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以“琮,瑞玉,大八寸,似车”的说法为据,直呼“琮”为:“辋头、杠头笔筒”等,当时连玉琮的上下头都不清楚,至光绪年,金石家吴大在《古玉图考》中,引述了嘉庆年文字学家钱坫说法,玉“琮”的器形才得以确认。

而玉琮小头朝下大头向上的正确摆放,也是现代人给予纠正的。玉琮分扁圆筒形(包括镯形琮)和方柱形,但还有小的琮王勤子、琮管等饰品,凡是良渚玉琮类,不论大小均属珍贵文物。玉琮为无定价,在人们认识的提高下,收藏玉琮的保值与升值体系,也会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逐步完善起来。

经考证,玉“琮”距今4000至5000年,其功能与意义有:一、祭祀用的大礼器之一,但材质上有优劣之分。优质的玉琮,应按《周礼》“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说法,那么玉琮是祭祀苍茫大地的礼器,或是巫师通神的法器之一,似是印证“璧圆象天,琮方象地”等道理。

劣质的玉琮、石琮,或被烧过的玉琮,都是镇墓压邪、敛尸防腐、避凶驱鬼用的。二、玉琮既是种器具,也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

从发掘现场可以看到,墓主身份越显赫,殉葬品中的琮、璧就越多,似乎要显示生前的一切,用于随葬恰好说明墓主原有身份,及其在各部落中享用财富与权势的程度,也代表良渚文化时期的一种葬制。

良渚文化玉琮王_良渚文化玉琮的故事_良渚文化玉琮的来历

玉琮王的文物地位

此玉琮是已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誉为“琮王”。

2002年,此玉成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