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化石的形成条件 典型的化石有哪些

时间:2019-05-21编辑:相形

化石的形成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典型的化石?以下为您介绍化石。


化石简介

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最常见的是骨头与贝壳等。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保存在地壳的岩石中的古动物或古植物的遗体或表明有遗体存在的证据都谓之化石。从古时候到现在都有化石出现。

化石的形成条件_典型的化石_中国历史网

简单地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之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

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依然保留着。

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


化石的形成条件有哪些?

虽然一个生物是否能形成化石取决于许多因素,但是有五个因素是基本的:

一、有机物必须拥有坚硬部分,如壳、骨、牙或木质组织。然而,在非常有利的条件下,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虫或水母也能够变成化石。

化石的形成条件_典型的化石_中国历史网

二、生物在死后必须立即避免被毁灭。如果一个生物的身体部分被压碎、腐烂或严重风化,这就可能改变或取消该种生物变成化石的可能性。

三、生物必须被某种能阻碍分解的物质迅速地埋藏起来。而这种掩埋物质的类型通常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海生动物的遗体通常都能变成化石,这是因为海生动物死亡后沉在海底,被软泥覆盖。

软泥在后来的地质时代中则变成页岩或石灰岩。较细粒的沉积物不易损坏生物的遗体。在德国的侏罗纪的某些细粒沉积岩中,很好地保存了诸如鸟、昆虫、水母这样一些脆弱的生物的化石。

四、被埋藏的生物尸体还必须经历长时间的石化作用后才能形成化石。有时生物死后虽然被迅速埋藏,但不久因冲刷等各种因素暴露出来而遭到破坏,也不能形成化石。有一些保存在较古老岩层中的化石,因岩层的变形和变质作用,使化石遭到破坏。

五、沉积物在固结成岩的过程中,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石化作用和保存。


那么典型的化石有哪些?

昆虫远祖:抚仙湖虫

抚仙湖虫是澄江动物群中特有的化石,属于真节肢动物中比较原始的类型,成虫体长10厘米,有31个体节,外骨骼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它的背、腹分节数目不一致,与泥盆纪直虾类化石类似。

化石的形成条件_典型的化石_中国历史网

而直虾是现代昆虫的祖先,这间接表明了抚仙湖虫是昆虫的远祖。侯先光还发现,抚仙湖虫消化道充满泥沙,这表明它是食泥的动物。

九眼精灵:微网虫

微网虫属于叶足动物门,因身上多边形的鳞状骨片而得名,体长可达8厘米,具有9对矿化骨片和10对足,这些骨片起到连接腿和关节的作用,只有在澄江才发现有这种生物完整的化石。

有专家认为,这些骨片是一种繁殖后代用的储卵器,不过参照现代节肢动物繁殖器官多集中在一个部位的特点,储卵器不可能这样分散。

神奇的腔肠动物:栉水母

栉水母是一种食肉的腔肠动物,对澄江发现的栉水母化石仅限于描述,对其进化意义还未研究清楚。

它的身体上有类似楼梯一样的褶子,身体辐射对称,这在海洋生物中非常特殊。因为辐射对称的动物在海洋中保持平衡很难,捕食就更加不容易。

栉水母身体顶端长了一个石质的平衡球,依靠它来掌握平衡。现代栉水母叫“海胡桃”,是最古老的无脊柱动物。

化石的形成条件_典型的化石_中国历史网

寒武纪海洋巨无霸:奇虾

奇虾是一类已经灭绝的大型无脊椎动物,化石表明这种动物口器有十几排牙齿,直径有25厘米,粪便化石长10厘米,粗5厘米。

由此推测,奇虾体长可能超过2米。奇虾最初在加拿大发现,当时只发现一只前爪的化石,被误认为是虾的尾巴。

科学家还想像了一个虾头,由于它不是虾,所以命名为奇虾。1994年,我国科学家在帽天山发现完整的奇虾化石,纠正了从前的错误,所谓的“尾巴”其实是它的爪子。

人类远祖:云南虫

云南虫,身体呈蠕形,一般长3至4厘米,大者可以长到6厘米,1991年侯先光研究员发现并命名。它的头部在化石上不易保存,开始曾被认为是特殊的蠕虫。

1995年,陈均远等研究者发现它有7对腮弓,可以呼吸,并把食物留在口腔里,这是脊索动物的重要特点,提出了“云南虫是脊索动物”的观点。


以上关于化石的介绍到这里,更多内容请关注相关标签或通过探索发现栏目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