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最新文章
  • 《论诗三十首》其五
    《论诗三十首》其五

    《论诗三十首》其五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这首诗评论了西晋正始诗人阮籍。阮籍所处时代正是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屠杀异己,形成恐怖的政治局面。阮籍本有济世之志,但不满司马氏的统治,姑以酣饮和故作旷达来逃避迫害,做出了不少惊世骇俗的事情,世人以为阮籍狂、痴。但元好问深知阮籍“不狂”,看到了阮籍心中的“块垒”,认识到 ...

  • 《论诗三十首》其四
    《论诗三十首》其四

    《论诗三十首》其四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这首诗是元好问评晋代诗人陶渊明。出于对当时诗坛雕琢粉饰、矫揉造作诗风的反感,元好问评论晋代诗人陶渊明时前两句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崇尚陶渊明诗歌自然天成而无人工痕迹,清新真淳而无雕琢之弊。陶渊明的诗句自然质朴不假修饰,剥尽铅华腻粉,独见真率之情 ...

  • 《论诗三十首》其三
    《论诗三十首》其三

    《论诗三十首》其三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邺:邺城,东汉末曹操的据守之地,是建安时代实际上的政治文化中心。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建安七子及其他文人环绕,形成了邺下文学集团。是建安文学的中心。元好问认为西晋诗坛中继承了建安文风的有不少,建安风骨的影响还是比较大(“壮怀犹见缺壶歌”),但也有了“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

  • 《论诗三十首》其二
    《论诗三十首》其二

    《论诗三十首》其二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这首诗反映了元好问推崇建安诗人刘琨的具有雄浑刚健风骨之美的诗歌。他首推曹植和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为诗中“两雄”,以“坐啸虎生风”形象地比喻他们的诗歌风格雄壮似虎。曹、刘是建安风骨的杰出代表,钟嵘评曹植的诗“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 ...

  • 《论诗三十首》其一
    《论诗三十首》其一

    《论诗三十首》其一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汉谣,指汉乐府民歌。魏什,指建安诗歌。什,《诗经》的雅、颂,以十篇为一卷,称为“什”,后来便以“什”指诗篇。泾渭各清浑,泾水、渭水一清一浊,合流时清浊分明,泾渭各清浑即指泾渭分明。这是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第一首,表明了他写这组论诗诗的动机、目的和标准。元好问以《诗经 ...

  • 《摸鱼儿·雁丘词》诗词赏析
    《摸鱼儿·雁丘词》诗词赏析

    《摸鱼儿·雁丘词》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 ...

  • 元好问《颍亭留别》诗词赏析
    元好问《颍亭留别》诗词赏析

    《颍亭留别》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赏析:这是首离别诗,诗人就眼前景物一一道来,而将离别的情思随句生发,构思妙,十步九折,愈折而意愈深,味愈隽,有很明显的学习陶渊明诗的痕迹。“寒波” ...

  • 元好问《秋怀》诗词赏析
    元好问《秋怀》诗词赏析

    《秋怀》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和寒鹊夜频惊。何时石岭关山路,一望家山眼暂明?整体赏析“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开始两句,写秋风中诗人独坐空堂所感受到的秋声秋意。用“凉叶”“萧萧”“淅淅”“雨声’“霜清”等诸多词语,渲染出一种凄凉气氛;“虚堂”的“虚”字,在凄冷之上更活添了一层孤寂 ...

  • 《过晋阳故城书事》诗词赏析
    《过晋阳故城书事》诗词赏析

    《过晋阳故城书事》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水上西山如挂屏,郁郁苍苍三十里。中原北门形势雄,想见城阙云烟中。望川亭上阅今古,但有麦浪摇春风。君不见,系舟山头龙角秃,白塔一摧城覆没。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镞。汾流决人大夏门,府治移著唐明村。只从巨屏失光彩,河洛几度风烟昏。东阙苍龙西玉虎,金雀觚棱上云雨。不论民居与官府,仙佛所庐余百所。鬼役 ...

  • 后世纪念元好问
    后世纪念元好问

    后世纪念参见:元好问墓、野史亭元好问墓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东南5.5公里处的韩岩村北,于1962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区。墓区分墓地和野史亭两部分,坐北朝南,面积约4096平方米。元好问墓封土高3米,直径6米,墓前设有卷棚顶享堂三间,享堂内有明代诗人访元好问之墓残碑以及明清两代元好问家族碑刻。元代石虎、石羊、石翁仲各一对。墓内有元好问塑像和元好问生平事迹碑刻。野 ...

  • 元好问故事之藏书之家
    元好问故事之藏书之家

    交友广阔元好问的朋友遍及当时的三教九流,既有名公巨卿、藩王权臣,也有一般的画师、隐士、医师、僧道、士人、农民等,据有人考证,其有文字可据者达五百余人,例如被尊为金元四大医学家之一的李杲、张从正,可以说元好问也是相当活跃的社会活动家。藏书之家据《遗山故物谱》称,元好问家多藏书,皆宋元祐以前旧物。贞祐四年(1216年)兵乱,将书藏于墙壁间而得免。有杂书及手 ...

  • 元好问故事之书信耶律楚材
    元好问故事之书信耶律楚材

    书信耶律楚材汴京城破后,元好问曾写信给蒙古中书令耶律楚材,请他保护资助五十四名金朝儒士,酌加任用。耶律楚材并未给元好问回信,但元好问举荐的儒士大多被元朝起用。后来的事实证明,那五十四名知识分子中有十五名在《元史》中有所记录,他们对保存中原文化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 元好问故事之崔立碑事
    元好问故事之崔立碑事

    崔立碑事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大军包围汴京,哀宗弃城而逃。次年正月,留守汴京的金将崔立发动政变,开城纳降,并自封郑王。崔立认为他的行为避免了蒙古军屠城,拯救了全城百姓,便命当时的翰林学士王若虚执笔,为他立“功德碑”。王若虚、元好问自认关乎名节,推给了太学生刘祁,刘祁写好后交王、元二人推敲,“直叙其事,敷衍成文”。而史料考证表明,元好问虽然参 ...

  • 文人对元好问的人物评价
    文人对元好问的人物评价

    人物评价元代文学家徐世隆说他:“作为诗文,皆有法度可观,文体粹然为之一变。大较遗山诗祖李、杜,律切精深,而有豪放迈往之气;文宗韩、欧,正大明达,而无奇纤晦涩之语;乐府则清新顿挫,闲宛浏亮,体制最备。又能用俗为雅,变故作新,得前辈不传之妙,东坡、稼轩而下不论也。”元代文学家李冶更誉其为“二李(李白、李邕)后身”。元代政治家脱脱主修《金史》:“①为文有 ...

  • 元好问的作品有哪些
    元好问的作品有哪些

    元好问学问深邃,著述宏富。据说他迄今流传下来的作品的有:诗1380余首,词380余首,散曲6首,散文250余篇,小说《续夷坚志》4卷202篇,《中州集》10卷,《唐诗鼓吹》10卷,《遗山乐府》(又名《遗山先生新乐府》)五卷等。此外还有《遗山诗集》、《乐府》、《续夷坚志》等。传世《遗山先生文集》、清光绪读书山房重刊本《元遗山先生全集》。另有已经散佚的著作多种:《锦机》 ...

  • 元好问在史学上的成就
    元好问在史学上的成就

    在史学上的成就元好问目睹亲历金朝的衰亡和蒙古灭金的全过程,又从政多年,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使他时刻关注着金国的命运和金国史迹的保存。当金如败亡前夕,他就向当政者建议用女真文小字写一部金史,但未能如愿,他就私下编撰了一部《壬辰杂编》。金朝灭亡后,元好问抱着“国亡史兴,己所当任”的爱国信念,决心以自己一人之力修一部金史,并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和 ...

  • 元好问在散曲上的成就
    元好问在散曲上的成就

    在散曲上的成就元好问所撰散曲,今仅存九首,用俗为雅,变故作新,具有开创性。元好问创制的《骤雨打新荷》散曲,元韧曾广为流传,为元散曲家赵孟頫等人所激赏。《陶南村倔耕录》曾云:’“《小圣乐》乃(小石调)曲,元遗山先生好问所制,而名妓多歌之,借以为《骤雨打新荷》者是也。”元好问是善于创制新曲的,《古今词话顶好问》条引《金源言行录阳:“有《锦机集》,其《三 ...

  • 元好问在词上的成就
    元好问在词上的成就

    在词上的成就元好问留下词377首,是金代作品最多的词人。元好问词的内容不及其诗内容广大,但在金词坛却是题材最丰富的一家,艺术上以苏轼、辛弃疾为典范,兼有豪放、婉约诸种风格。抒怀、咏史、山水、田园、言情、咏物、赠别、酬答、吊古伤时,无历不控。作为金词坛现实主义词人,他的词笔首先是面向现实的。有“兵尘万里,家书三月,无言强首。几许光阴,几回欢聚,长教分手 ...

  • 元好问的晚年生活
    元好问的晚年生活

    晚年生活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秋,因其诗文名气颇大,耶律楚材倾心接纳元好问。可五十岁的元好问已无意出仕为官,其年重回家乡隐居,并交友游历,潜心编纂著述。元宪宗二年(1252年),元好问觐见“驻桓、抚间”的忽必烈。希望说服忽必烈尊信儒学,并请他为“儒教大宗师”,促使其任用儒士治国。元宪宗七年九月四日(1257年10月12日),元好问在获鹿寓舍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

  • 元好问:国亡被囚
    元好问:国亡被囚

    国亡被囚此后不久,元好问赴京调金中央政府任尚书省令史,移家汴京。此后又升任左司都事,又转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官至翰林知制诰。天兴二年(1233年),蒙古军围汴京,元好问被围城中。金哀宗逃出京城,兵败卫州后逃往归德府。朝中无主,崔立率兵向蒙古请降献城。崔立投降蒙古后,胁迫朝臣为自己立碑歌功颂德,元好问、王若虚、刘祁等都被迫参加撰写碑文,磨掉宋徽宗所立《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