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最新文章
  • 大义灭亲的成语典故
    大义灭亲的成语典故

    大义灭亲【释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使之受到应有的惩罚。大义灭亲【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四年》。春秋时,卫国的大夫石碏有个儿子,名叫石厚。石厚与卫庄公宠妾生的儿子、公子州吁关系非常密切,两人经常在一起游乐、习武。石碏觉得这样不好,一再告诫儿子别这样做,但石厚不听。后来,卫庄公死了,卫桓公即位。这时,石碏因年纪大回乡养老,不问政事。 ...

  • 大公无私的成语典故
    大公无私的成语典故

    大公无私【释义】为公着想,毫无私心。大公无私【出处】汉•刘向《说苑•至公篇》。春秋时期,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长,依你看,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祁黄羊说:叫解狐去。他一定能够胜任的!平公惊奇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解狐到任后,果然很 ...

  • 大巧若拙的成语典故
    大巧若拙的成语典故

    大巧若拙【释义】极为灵巧的人,表面上好像很笨拙。大巧若拙【出处】春秋•老聃《老子•第四十五章》。老子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哲学家,他讲了许多深奥的道理,其中有不少辩证法思想。老子在一篇文章中写的一段话,大意是:最圆满的好似欠缺,可是它的作用永不枯竭。最充实的好似空虚,可是它的作用永无终极。最正直的好似弯屈,最灵巧的好似笨拙(大巧若拙),最好的口才 ...

  •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成语典故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成语典故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释义】打不过就走,这是上策。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齐记七》。南北朝时期,齐高帝萧道成取得皇位,大将王敬则功不可没,因此很受朝廷上下的敬重。萧道成死后,皇室发生内讧。萧鸾靠阴谋登上皇帝宝座,史称明帝,他猜疑兄弟和后辈中有人企图推翻他的帝位,便残忍地杀掉了萧道成的二三十个儿孙。一些老臣旧将也被他除掉。王 ...

  • 三寸不烂之舌的成语典故
    三寸不烂之舌的成语典故

    三寸不烂之舌【释义】形容一个人的口才好,能言善辩。三寸不烂之舌【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司马迀《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这样写道:毛先生(毛遂)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战国时期,秦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对赵国非常不利。赵国的公子平原君赵胜匆忙赶到楚国,请求派兵援救,但楚王不答应。在平原君的随从里,有一个人名叫毛遂 ...

  • 三衅三沐的成语典故
    三衅三沐的成语典故

    三衅三沐【释义】衅,是用香料涂身;沐,是沐浴。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古代的一种礼仪,对人极其尊重的表示。三衅三沐【出处】春秋•左丘明《国语•齐语》。春秋时候,齐国曾发生了一次内战,国君襄公被杀。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齐国一些贵族准备拥立公子小白为国君,他们就派人到莒国去迎接公子小白回国。鲁国却希望公子纠 ...

  • 三纸无驴的成语典故
    三纸无驴的成语典故

    三纸无驴【释义】写文章废话连篇,不得要领。三纸无驴【出处】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从前有位迂腐可笑的读书人,自以为才学高深,天下无人能比。有些人信以为真,就尊称他为博士。有一次,博士到集市上去买驴,付过钱后,他要卖驴人写一份契约。卖驴人不识字,就请博士代写。博士觉得炫耀自己的机会来了,便爽快地答应下来。不一会儿,博士写满了 ...

  • 三思而行的成语典故
    三思而行的成语典故

    三思而行【释义】做一件事应多想想,然后再行动。三思而行【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公冶长》。春秋时,鲁国大夫季孙行父,即季文子,为人谨慎,凡事都要多次考虑以后才决定做不做和怎样做,即主张三思而行。一般说来,在干一件事情之前,多考虑考虑,然后行动,总是利多弊少的。可是孔子却并不赞同季文子的这种态度。孔子出生的时候,季文子已经死去十多年了。后 ...

  • 三千珠履的成语典故
    三千珠履的成语典故

    三千珠履【释义】珠履:缀有珠玉的鞋子。形容门客多而且豪华奢侈。三千珠履【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春申君列传》。战国时期,有四个有名的公子,其中一个是春申君黄歇,他能言善辩,辅佐楚顷襄王治办理外交,成效卓著。有一年,秦昭王任命白起为大将,联合韩、魏两国军队,共同讨伐楚国。楚王就派黄歇出使秦国,去劝说秦昭王停止发兵。黄歇陈说利害,说服了秦昭王。 ...

  • 三迁之教的成语典故
    三迁之教的成语典故

    三迁之教【释义】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三迁之教【出处】汉•刘向《列女传》。孟子名轲,3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母亲很有教养,非常重视对孟轲的教育。孟家附近有一块墓地,出殡、送葬的队伍经常从他家门前走过。于是,孟子经常模仿队伍中吹鼓手和妇女哭哭啼啼的样子。孟母认为这种环境对儿子成长不利,便把家迀到了城里。但他家处于闹市,打铁声、杀 ...

  • 三省吾身的成语典故
    三省吾身的成语典故

    三省吾身【释义】经常自我检查,反省自己。三省吾身【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学而》。孔子的学生曾参,年纪虽小,却勤奋好学,深得孔子的喜爱。一天,同学们问他:你为什么进步这么快呀?曾参说:我不过每天都要多次地这样问问自己:替别人办的事情有没有尽到力啊?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实的地方啊?先生教我的学业是不是学习好啦……如果发现哪样做 ...

  • 三呼渡河的成语典故
    三呼渡河的成语典故

    三呼渡河【释义】至死不忘收复国土。三呼渡河【出处】元•脱脱等《宋史•宗泽传》。宋朝抗金名将、汴京(开封)留守宗泽背上的痈疽化脓溃烂,疼痛难忍,心中忧虑悲愤,更使他痛苦万分。宗泽的眼前浮现出一幕幕当年他跃马挥戈、杀退金兵的情景,联想当前形势,宋高宗远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南),而京城开封处在金兵包围之中,只有皇上下决心还京抗敌,才能激励民心,收复 ...

  • 三余读书的成语典故
    三余读书的成语典故

    三余读书【释义】指利用空余时间抓紧读书,不浪费光阴。三余读书【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王肃传》。东汉末年,汉献帝的侍讲官董遇是个很有学问的人,称为儒宗。当时,有不少人想拜董遇为师,跟他研宄学问,董遇不肯收徒,说:书本是最好的老师,你们只要读书百遍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拜我作老师呢?读书一百遍,我们哪里会有这么多时间呢?有人说。董遇 ...

  • 三分鼎足的成语典故
    三分鼎足的成语典故

    三分鼎足【释义】比喻像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并立对峙。也形容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三分鼎足【出处】汉•司马迀《史记•淮阴侯列传》。公元前203年,汉高帝刘邦的大将韩信统率大军荡平了齐国,派人去向汉高帝请求说:齐国是个屡降屡叛的国家,如果不暂立一个王来镇压它,形势肯定不稳。希望让我暂代齐王,这对稳定当前局势较为有利。汉高帝当时正被项羽围困 ...

  • 三年之艾的成语典故
    三年之艾的成语典故

    三年之艾【释义】原意是存放了三年的艾草。比喻凡事必须早做准备。三年之艾【出处】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战国时期,诸侯大国为争霸天下,相互攻伐兼并,连年征战不休,社会动荡,百姓遭难,孟子针对这一社会现实,提出行仁政而富民,的主张。弟子请教孟子道:先生,夏桀和殷纣为何失去了天下?孟子说:因为他们都施行暴政,对外兴兵,对内镇压,只贪图自己安乐 ...

  • 三缄其口的成语典故
    三缄其口的成语典故

    三缄其口【释义】缄:封闭。用三张封条贴在嘴上。形容其言谈相当谨慎,或一句话也不肯说。三缄其口【出处】佚名《孔子家语•观周》。孔子一次到周国首都,去参观了周王的祖庙,看到在庙堂大殿右边的台阶前有一个铜人,铜人的嘴上封了三道封条,在它的背上还刻着字,写道:这是古时候说话最小心谨慎的人。此事载于《孔子家语•观周》。原文是: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 ...

  • 三豕渡河的成语典故
    三豕渡河的成语典故

    三豕渡河【释义】豕:猪。涉:涉水过河。指文字讹误或传闻失实。三豕渡河【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传》。春秋时,孔子的学生子夏到晋国去,路经卫国时候,听到一个人正在读史书,念道:晋国的军队三豕涉河。子夏知道他念错了,就过去告诉他说:您读错了。不是三豕,是己亥。因为己和三、亥和豕的字形很相似。后来那个人到晋国核对,晋国军队果然是己亥年过的 ...

  • 三令五申的成语典故
    三令五申的成语典故

    三令五申【释义】屡次告诫,屡次发布命令。三令五申【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孙武吴起列传》。春秋末期,齐国军事家孙武,投奔吴国的国君阖闾,同时献上他著作的兵法十三篇。吴王读了十分欣赏,召他进宫询问道:先生写的十三篇我全看了,可以小试一下用来约束军队吗?得到孙武肯定的回答后,吴王于是把宫中的美女都叫出来,共有180人。孙武把他们分为两队,让吴王两 ...

  • 三户亡秦的成语典故
    三户亡秦的成语典故

    三户亡秦【释义】原指楚国虽然只有几户人家,但定能灭掉秦国。比喻暂时弱小的正义力量,有消灭暴力的必胜信心。三户亡秦【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记》秦朝末年,陈胜、吴广等人在大泽乡率先起义反秦。项梁和侄儿项羽在会稽郡起兵响应。这时,陈胜攻打广陵失败,陈胜的部下邵平就来找项梁,假传陈胜的命令,让他发兵攻打秦军。项梁欣然领命,率兵渡江西进,势不 ...

  • 三人成虎的成语典故
    三人成虎的成语典故

    三人成虎【释义】谣言一再重复能被人信以为真。三人成虎【出处】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二》。魏王为了与赵国友好,决定将太子送到赵国的都城邯郸(今属河北省)去当人质,并派大臣庞葱陪同前往。庞葱是魏王的宠臣。他怕离开魏国后,别人说他坏话,魏王不再信任他,因此,临行时有意问魏王:大王,如果有人向您报告说,街上有只老虎,您信不信?我当然不信,街上怎么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