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人生第一道——百善孝为先

时间:2014-03-03编辑:历史狂流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恩报德”,中国绵延多年的古老成语,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感恩。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很多人、很多事,其咎盖源于不会、不愿感恩,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不懂感恩,就失去了爱的感情基础。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诲之恩,感激同学的帮助之恩,感激社会的关爱之恩,感恩一切善待帮助自己的人,甚至仅仅是对自己没有敌意的人。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亲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感恩让生活中弥漫着温馨的气息,爱的味道。
    现代社会,我们有几个人真正做到知恩报恩呢?我们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就受到大大小小的恩惠啊!特别是父母的大爱无私,无微不至,但许许多多的人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啊?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一分子,团结互助互爱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只有拥有这种优秀品质,我们才能有和结合起来,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社会才能和谐发展,所以,我们要懂得知恩报恩。
 
    在人的一生中,对自己恩情最深的莫过于父母。从嗷嗷待哺到蹒跚迈步,是父母养育了我们:从身处困境,低靡困惑到坚定信念踌躇满志,我们每一次的沉浮无不牵动着父母的心。我们的成长凝结着父母的心血,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父母的悉心关怀,百般爱护,千倍叮嘱,万倍辛苦的抚养下从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渐渐长成一个散发青春与活力的少年。   
 
    人类社会,生老病死,代代相传。今日我们为人子女,明日我们也会成为孩子的父母。这代代相传,不但是血脉的延续传承,也是“知恩、念恩、报恩”的永续循环。父母于我们的大爱,是对我们永世的恩德。知恩,就是我们要能认识得到、体会得到父母的恩德;念恩,就是要时时感念父母的亲情关爱,时刻铭记、终身不忘;报恩,是将对恩德的认识、感念和感谢落实到行动上,以实际行为去报答父母。古语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及俗语说的“当家方知盐米贵,养子才报父母恩”,讲的都是“知恩、念恩、报恩”的道理。
 
    虽然父母对我们倾注了所有的心血而不求回报,但我们却不能不常怀“知恩、念恩、报恩”之心,虽无法回报“三春晖”于万一,也应当用足“寸草心”。父母无私的爱着我们,那么我们首先应该更加爱自己,管好自己,做一个正直善良、自立自强、积极上进的人,不要再依赖父母,不要再让父母操心;父母无私的爱着我们,那么我们也更应该去关爱我们的子女,“养子才报父母恩”。我们要像父母爱我们一样去爱我们的子女,这既是薪火相传,也是对父母的孝道;父母无私的爱着我们,那么我们还应该更加努力的让父母的生活过的更好。尽我们的所能,去为父母提供养老所需的物质条件,去嘘寒问暖,去沟通情感。父母在乎的,不是吃荤吃素,也不是穿绸穿麻,而是心灵是否祥和和宁静。粗茶淡饭、棉麻衣衫,平静生活、与人为善,这就是父母想要的生活,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境界。
 
    人生在世,与我们相处的,除了父母,还有妻儿、亲朋好友、师长、同事、合作伙伴、竞争对手,以及路人甲乙丙丁等等。对父母,我们是常怀“知恩、念恩、报恩”之心,那么对其他人呢,是否也应该如此?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先明白如何理解这个“恩”的含义。我们一提起恩这个字,往往不由自主的联想到仇、怨等与之意思相反的词。所谓恩怨分明,别人对我好,我就以恩待之;别人对我不好,甚至伤害我,我就对之以恨、以怨,甚而报复,由是恩恩怨怨,相报何时了?其实,这皆是世人的愚痴造成的。世界本身充满矛盾,阴阳交替,因果循环,事物都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我们应该知道,是非本无变,所变的,恰恰是我们的心。试想,如果我们能以最包容的心,以正反两面的眼光去面对世界、看待事物,那么就会万事皆好事,万物皆可爱之物。
 
    父母妻儿爱我们,我们以恩待之;师长、上级严格要求我们,是对我们的好,我们以恩待之;伙伴、下属讥讽、怨恨我们,是对我们不解,说明我们没有取信于人,促我们更完美,我们以恩待之;对手、敌人攻击、迫害我们,是对我们的捶打和挖掘,是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在逼迫我们警醒前行,我们以恩待之;陌生路人共同奋斗、创造神会财富,为我们提供衣食住行的条件,我们同样要以恩待之。由此而论,人生在世,人与人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恩怨相交。父母于我有恩,他人亦于我有恩,则人人皆可为我父母,我亦可为他人父母。以感恩的心,造就全世界的爱,这就是和谐,就是圆满。
 
    常怀“知恩、念恩、报恩”之心,究其实质,乃是要我们常怀向善之心,悲悯之心,菩提之心。
 
    常怀向善之心,上善若水,以平等、善意的心态去面对世界,去待人接物,公正善良,不欺不骗;
 
    常怀悲悯之心,悲天悯人,以包容、宽恕的心态去对待世间万物,对社会的不公、他人的欺心恶行报之以宽容、仁恕;
 
    常怀菩提之心,超脱尘世,以出世的心态,入世做事情,去帮助他人、行善积德,去劝导、教诲、警示他人、弃恶从善,去团结他人,齐心协力,共同创建和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