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卢永根院士逝世:为祖国科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就

时间:2019-08-12编辑:梓岚

卢永根院士逝世

著名农业科学家、作物遗传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8月12日4时41分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

卢永根院士生平经历

卢永根广东花都人,1930年12月出生于香港,1947年12月在香港参加“新民主主义青年同志会”,194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8月毕业于华南农学院农学系并留校任教,历任华南农学院助教、讲师。1962年至1965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任丁颖院长秘书、科研助手。

卢永根院士逝世_卢永根院士简历资料_卢永根院士科学成就_中国历史网

1978年11月晋升副教授,1979年3月至1983年10月任农学系副主任,1983年5月晋升教授。1983年11月至1995年5月先后担任华南农学院院长、华南农业大学校长,1986年9月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3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第二届、第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生物学部副主任,第五届、第六届中共广东省委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先后荣获“南粤杰出教师”特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南粤楷模”、“全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中国侨界杰出人物”等荣誉和称号,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

卢永根院士科学成就

70年代后,从事水稻遗传学的研究。根据矮生性遗传方式和等位关系,把我国现有主要籼稻矮源分为2类4群。对水稻的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性进行基因分析,发现它们的育性恢复基因是相同的Rf1和Rf2。Rf为不完全显性,有剂量效应。栽培稻的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最少由6个基因座的花粉不育基因控制,提出“特异亲和基因”的新概念。首次建立原产我国三个野生稻种的粗线期核型。

卢永根院士逝世_卢永根院士简历资料_卢永根院士科学成就_中国历史网

他长期从事水稻遗传研究。曾协助丁颖院士开展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研究,主持总结该项工作并参加撰写《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专著(科学出版社,1978)。在水稻遗传资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杂种不育性与亲和性等方面的遗传研究,取得了进展。

特别是他和他的助手张桂权教授提出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新学术观点以及应用“特异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亚种间不育性的设想,被认为是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他迄今已出版专著2部(同别人合作),译著1部,在国内外发表科学论文150多篇。1997年荣获“南粤杰出教师”特等奖,2003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卢永根院士逝世_卢永根院士简历资料_卢永根院士科学成就_中国历史网

他迄今已出版专著2部(同别人合作),译著1部,在国内外发表科学论文90多篇。1997年他荣获“南粤杰出教师”特等奖,1998年获国家人事部和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模范教师”称号。他以“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爱国情怀献身于农业教育和科研事业,为我国农业的教育和发展做出了贡献。